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冷痢

定義與病因
冷痢為中醫痢疾之一,由腸胃虛弱、寒邪內客所致。《諸病源候論·痢病諸候》指出:「冷痢者,由腸胃虛弱,受於寒氣,腸虛則洩,故為冷痢也。」其病機關鍵在於脾胃陽氣不足,寒濕內蘊,導致腸道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,下注為痢。臨床上,凡痢下色青、白或黑,質地清冷,多屬冷痢範疇。

證候特徵
冷痢典型症狀為下痢黏凍,狀如膠胨或鼻涕,質地清稀,氣味腥冷,伴有腹部隱痛、喜溫喜按、手足不溫、口淡不渴等虛寒之象。舌質淡胖,苔白滑,脈沉遲或細弱。若寒凝氣滯,可見少腹酸痛、裏急後重,然瀉下不爽,此為寒邪結滯之證。

治法與方藥
冷痢治療以溫中散寒、健脾化濕為主,兼顧調氣行滯。歷代醫家針對不同證型提出以下治法:

  1. 寒濕初犯:若痢下如凍膠,伴胸悶脘痞,可先服《證治要訣》所載「除濕湯」加木香以燥濕運脾,再吞「感應丸」溫中消積,繼以「理中湯」溫補脾陽。
  2. 積久冷痢:若寒邪久滯,少腹結痛,《張氏醫通》主張用「千金溫脾湯」去甘草之甘緩,加桂心以助陽,倍香附、人參以行氣溫補,破積冷而扶正氣。
  3. 陽虛甚者:可配合「附子理中湯」或「四神丸」溫補命門之火,以助脾胃腐熟水穀。

鑒別診斷
冷痢需與「熱痢」、「寒痢」相區別:

  • 熱痢:下痢赤白黏稠,肛門灼熱,口渴喜冷,脈數苔黃。
  • 寒痢:泛指因寒致痢,範圍較廣;冷痢則特指虛寒夾濕,下痢清冷之證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強調冷痢多因「生冷不節,損傷脾陽」,治療需忌用苦寒攻下,免傷中氣。《景岳全書》亦指出,冷痢日久可轉為「虛滑脫肛」,當佐以固澀之品,如赤石脂、訶子等。

冷痢之辨證,重在明察寒熱虛實,用藥需剛柔相濟,溫而不燥,補而不滯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