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冷淋

冷淋為中醫淋證之一,泛指因寒邪或腎陽虛衰導致小便淋澀不暢,並伴隨寒性症狀的病證。其名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,後世醫家根據臨床表現細分為不同類型,主要與下焦虛寒、氣化失常相關。以下分述其病因病機、證候特點及治法方藥。

病因病機

  1. 下焦虛寒:腎陽不足,或外感寒邪客於下焦,致使膀胱氣化不利,水道閉阻。
  2. 寒凝血滯:寒性收引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甚則影響水液代謝,形成淋澀。
  3. 脾腎兩虛:過服寒涼或久病傷陽,脾腎陽氣虧虛,水液失於溫煦,濁陰下注。

臨床表現

根據古籍記載及後世發展,冷淋可分為三類:

  1. 寒淋型

    • 主症:小便淋瀝不暢,排尿時先發寒顫,四肢厥冷,口鼻氣冷,喜熱飲。
    • 病機:腎陽虛衰,寒凝下焦,如《醫學心悟》所言「寒氣堅閉,水道不行」。
    • 治法:溫腎散寒、通利水道。
    • 方藥:
      • 金匱腎氣丸(《金匱要略》):溫補腎陽,化氣行水。
      • 生附散(《聖濟總錄》):以附子、滑石為主,溫陽利水兼清濕熱。
      • 沉香散(《醫宗必讀》):理氣溫通,適用於寒凝氣滯者。
  2. 膏淋型(小便如米泔)

    • 主症:小便頻數,色白混濁如米泔,或夾黏膩物。
    • 病機:腎氣不固,下元虛冷,精微下泄。
    • 治法:溫腎固攝。
    • 方藥:
      • 肉蓯蓉丸(《太平聖惠方》):補腎益精,適用於腎虛精關不固。
      • 萆薢分清飲(《醫學心悟》):溫腎化濁,分利濕濁。
  3. 虛冷血淋型

    • 主症:小便淋瀝帶血,血色淡暗,遇冷加重,伴腰膝酸冷。
    • 病機:下元虛冷,血失溫攝,或寒凝血瘀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下元、活血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
      • 地髓湯合附子八味丸(《證治要訣》):溫腎散寒,化瘀通淋。
      • 鹿茸丸(《濟生方》):補益精血,溫陽止淋。

辨證要點

冷淋雖以寒象為共性,但需細辨虛實:

  • 實寒:多因外感寒邪,發病急驟,小便澀痛明顯,苔白滑,脈沉緊。
  • 虛寒:常見於久病,小便淋瀝無力,畏寒肢冷,舌淡胖,脈沉弱。

總結

冷淋屬中醫淋證之寒性範疇,治療以「溫通」為大法,根據兼夾證候選用溫陽、固攝、化瘀等法。歷代醫家對其分類及治法各有發揮,臨床需結合四診,區分寒熱虛實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