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冷漏

冷漏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癰疽潰後形成漏管之一類,其特徵為瘡口久不收斂,竅孔深陷,時流白膿或黃水,病程纏綿難癒。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三十三稱之為「冷瘻」,而《外科啓玄》卷七則描述其狀:「孔內出白膿黃水不止者是也。」此病多因癰疽、瘡瘍等瘡毒失治,或氣血虛弱、陽氣不足,致使毒邪內陷,潰後餘毒未清,形成陰性漏管。

病因病機
冷漏之成,主因有三:

  1. 餘毒未盡:癰疽潰後,毒邪未徹底清除,殘留於肌腠深處,與寒濕相搏,化為陰濁之邪,阻滯經絡。
  2. 氣血兩虛:患者素體虛弱,或久病耗傷氣血,正氣不足,無力托毒外出,瘡口難斂,膿水淋漓。
  3. 陽虛寒凝:陽氣虧虛,寒邪內侵,致使瘡口局部氣血凝滯,膿液清稀,久漏不癒。

臨床表現
冷漏之證,瘡口多呈凹陷狀,周圍皮色晦暗或蒼白,觸之欠溫,竅孔中時滲白膿或淡黃色稀水,膿質清冷,無明顯腥臭,或伴輕微痠痛。患者常見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、畏寒肢冷等全身虛寒之象。

證型辨析

  1. 寒濕凝滯型:瘡口流膿清稀,周圍皮膚麻木冷痛,舌淡苔白膩,脈沉遲。
  2. 氣血虧虛型:膿水淋漓不止,瘡口色淡,伴氣短懶言,舌淡脈細弱。
  3. 陽虛毒戀型:瘡口晦暗不紅,膿液稀薄,畏寒喜暖,舌胖淡邊有齒痕,脈沉細。

治法方藥
中醫治療冷漏,以溫陽散寒、補益托毒為主,輔以祛濕通絡。

  1. 內治
    • 陽和湯加減(《外科全生集》):適用於寒濕凝滯者,以鹿角膠、肉桂溫陽散寒,白芥子化痰通絡。
    • 托裡消毒散(《醫宗金鑒》):針對氣血虛弱,以人參、黃耆補氣托毒,當歸、川芎養血活血。
    • 十全大補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用於久病氣血雙虧者,可加皂角刺、穿山甲以透膿外出。
  2. 外治
    • 藥線引流:以祛腐生肌之藥線(如白降丹、紅升丹)插入漏管,化腐提膿。
    • 溫灸療法:艾條灸瘡口周圍,以溫通氣血,促進癒合。

相關病證鑑別

  • 冷瘡:多為局部陰寒瘡瘍,未成漏管,以皮膚潰爛、流膿為主。
  • 冷流注:屬深部膿瘍,漫腫無頭,皮色不變,潰後亦可能轉為冷漏。
  • 熱漏:與冷漏相對,瘡口紅腫熱痛,膿液稠厚腥臭,屬陽證漏管。

冷漏之治,貴在辨證精準,內外合治,尤重溫補之法,以助陽氣來復,毒邪得化,瘡口始能漸癒。歷代醫家如陳實功《外科正宗》亦強調:「陰疽之漏,非溫不散,非補不斂。」足見其治療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