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傷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傷寒

產後傷寒為中醫病證名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四,指產婦因分娩後氣血驟虛,營衛失調,復感寒邪而發病。其病因病機主要為產後正氣不足,腠理疏鬆,寒邪乘虛侵襲肌表,正邪交爭,引發一系列外感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兩虛:分娩時耗氣傷血,致使營陰虧損,衛陽不固,正氣難以禦邪。
  2. 寒邪外襲:產後調攝不慎,起居失宜,或過早勞作,觸冒風寒,寒邪由表入裏。
  3. 經脈空虛:產後衝任虧虛,經脈失養,寒邪易滯留於筋骨關節,導致周身疼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輕證:嗇嗇惡寒(畏寒顫慄),吸吸微熱(低熱綿綿),數日後自行緩解。
  • 重證:頭痛劇烈,骨節痠痛,惡寒無汗或汗出不暢,病程可延至七八日方愈。
  • 兼證:或見鼻塞流涕、咳嗽痰白等表寒徵象;若寒邪入裏,亦可見腹痛、泄瀉等裏寒之候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以「扶正祛邪」為原則,根據汗出與否分型施治:

  1. 無汗表實:屬風寒束表,腠理閉塞,宜發汗解表、養血和營,方用麻黃四物湯(麻黃湯合四物湯加減),以麻黃、桂枝散寒,當歸、川芎養血活血。
  2. 有汗表虛:屬營衛不和,腠理不固,宜調和營衛、益氣固表,方用桂枝四物湯(桂枝湯合四物湯化裁),以桂枝、白芍調和陰陽,熟地、芍藥滋養營血。

古籍佐證

  •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強調:「產後傷寒,不可妄用峻汗,恐亡陽傷陰。」提示用藥須顧護氣血,避免過汗耗液。
  • 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區分產後外感與常人傷寒之異,指出「產後患此,必兼補益」,反映中醫對產後病「多虛多瘀」特質的重視。

與其他產後外感鑑別

  • 產後中風:以風邪為主,症見發熱汗出、項背強急,與傷寒之惡寒無汗有別。
  • 產後鬱冒:因血虛陽浮,症見頭眩昏冒、但頭汗出,屬虛陽上越,非外感實邪所致。

此病反映了中醫「產後多虛」及「邪乘虛入」的理論特色,治療上注重標本兼顧,既祛外邪,亦補內虛,體現了中醫整體辨證的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