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冷瘼
冷瘼,又稱冷丹,屬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五,為丹毒類疾病的一種。其病因病機主要與火毒內蘊及寒邪外束相關,或因體內火熱之毒鬱結未發,復感外寒,導致毒邪不得宣散,凝滯於肌膚腠理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火毒內蘊:平素飲食辛辣、情志鬱火,或濕熱內生,致使火毒積聚體內,未及時透發。
- 寒邪外襲:肌表衛氣不固,寒邪乘虛侵入,與內鬱之火毒相搏,阻遏氣血運行,形成寒包火之證。
- 氣血失和:正氣不足,營衛失調,寒凝氣滯,進一步加重毒邪鬱結。
臨床表現
- 皮損特徵:皮膚出現白色丘疹或斑塊,可融合成片,狀如餅狀,觸之無明顯熱感。
- 自覺症狀:多無癢痛,或僅有輕微麻木感,與一般丹毒之紅腫熱痛有別。
- 病位特點:游走不定,發無定處,或此起彼伏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溫經散寒、解毒透邪為主,佐以補氣調營,使寒散毒解,氣血通暢。
-
內治方藥
- 烏藥順氣散:方中烏藥、陳皮行氣散寒,麻黃、白芷辛溫透表,川芎活血通絡,合用以開鬱散結,適用於寒邪偏盛者。
- 人參養榮湯加減:黃芪、人參補益正氣,當歸、白芍養血和營,肉桂溫陽散寒,可加防風、荊芥以助透邪,適用於氣血兩虛兼寒凝者。
- 若火毒明顯,可酌加黃連、連翹等清熱解毒之品,但需配伍辛溫藥以防冰伏邪氣。
-
外治法
- 以生薑汁或蔥白搗爛塗擦患處,藉其辛溫之性,助局部氣血流通,驅散寒邪。
- 亦可選用艾葉煎湯外燻,溫通經絡,促進毒邪外透。
辨證要點
冷瘼與一般丹毒(陽毒)不同,後者多見紅腫焮熱,屬熱毒熾盛;而冷瘼皮色蒼白、無熱無痛,屬陰證或寒濕夾毒。臨床需細辨寒熱虛實,避免誤用寒涼而致邪氣內陷。
古籍補充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冷丹者,由體虛寒客,毒滯血凝」,強調正虛與外寒相合為病;《醫宗金鑒》則指出,此證「非大溫不散」,進一步凸顯溫通法之重要性。
冷瘼之治,重在調和氣血、疏通鬱滯,使寒邪得散,火毒得解,方藥配伍需注重溫清並用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