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熱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冷熱疳,病證名。指熱疳和冷疳。一般以疳之新久和證候表現偏於外(體表)、偏於熱,或偏於內(臟腑)、偏於寒來區別。疳之新者為熱疳,疳之久者為冷疳。
《證治準繩.幼科》:「熱疳病多在外。鼻下赤爛,頭瘡濕癢,五心煩熱,掀衣氣粗,渴引冷水,煩躁卧地,肚熱腳冷,潮熱往來,皆熱疳也。冷疳病多在內。利色無常,其沫青白,肢体軟弱,目腫面黧;又一證躁渴卧地,似有熱飲,惟飲食不進,滑泄無已,亦冷疳也。……然熱者,虛中之冷;冷者,虛中之熱。治熱(疳)不可妄表過涼,治冷(疳)不可峻溫驟補。」
熱疳,用黃連丸;冷疳,用益黃散加減。
熱疳
熱疳,病證名。指疳病之新發者。多見於小兒,以發熱、煩躁、口渴、舌紅、苔黃、大便乾燥、小便黃赤等為主要表現。
熱疳的病因病機,主要與小兒脾胃虛弱,衛外不固,外邪侵襲有關。此外,飲食不節、情志不遂等因素,亦可導致熱疳的發生。
熱疳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發熱、煩躁、口渴、舌紅、苔黃、大便乾燥、小便黃赤等。發熱多為高熱,可持續數日不退,或反覆發熱。煩躁多表現為夜啼不安,哭鬧不止。口渴多表現為口乾舌燥,喜冷飲。舌紅多表現為舌質紅、舌苔黃。大便乾燥多表現為大便乾結、排便困難。小便黃赤多表現為小便黃赤、尿量減少。
熱疳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養陰生津為主。常用方藥有黃連解毒湯、清暑益氣湯、益黃散等。
冷疳
冷疳,病證名。指疳病之久延者。多見於小兒,以發熱不退、煩躁不安、食欲不振、腹瀉、面色蒼白、四肢冰冷等為主要表現。
冷疳的病因病機,主要與小兒脾胃虛弱,中陽不振,寒邪內生有關。此外,久病不愈、營養不良等因素,亦可導致冷疳的發生。
冷疳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發熱不退、煩躁不安、食欲不振、腹瀉、面色蒼白、四肢冰冷等。發熱不退多表現為低熱,或反覆發熱,難以退熱。煩躁不安多表現為夜啼不安,哭鬧不止。食欲不振多表現為食欲不振,或飲食減少。腹瀉多表現為腹瀉頻繁,糞便稀薄、色白。面色蒼白多表現為面色蒼白、無光澤。四肢冰冷多表現為四肢冰冷、手足不溫。
冷疳的治療,以溫中散寒、健脾益氣為主。常用方藥有四君子湯、理中湯、黃芪建中湯等。
小結
熱疳和冷疳,都是小兒常見的疾病。熱疳多見於小兒,以發熱、煩躁、口渴、舌紅、苔黃、大便乾燥、小便黃赤等為主要表現。冷疳多見於小兒,以發熱不退、煩躁不安、食欲不振、腹瀉、面色蒼白、四肢冰冷等為主要表現。兩者的治療,分別以清熱解毒、養陰生津和溫中散寒、健脾益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