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熱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冷熱疳

病證名,指「熱疳」與「冷疳」兩類疳證,為小兒疳疾的常見證型。中醫認為,疳疾多因脾胃虛損、運化失職,導致氣血津液耗傷,進一步衍生虛實寒熱之變。臨床常以病程新久、病位淺深及寒熱表現作為區分依據。

熱疳

屬疳證初期,病位偏表,證候多呈陽熱之象。

  • 病因病機:多因飲食不節、積滯化熱,或外感邪氣入裡化火,傷及脾胃陰津。
  • 臨床表現
    • 體表症狀:鼻下赤爛、頭瘡濕癢。
    • 熱象顯著:五心煩熱、掀衣氣粗、渴喜冷飲、煩躁臥地。
    • 寒熱交雜:肚熱腳冷,或潮熱往來。
  • 治法:清熱消疳,兼顧健脾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黃連丸(黃連、蘆薈等),清瀉脾胃伏火。
    • 配伍要點:忌過用寒涼,免傷中陽,常佐白朮、茯苓等健脾之品。

冷疳

屬疳證久病,病位偏裡,證候多呈虛寒之象。

  • 病因病機:脾胃久虛,陽氣衰微,水穀不化,或過服寒涼藥物致中焦虛冷。
  • 臨床表現
    • 臟腑虛寒:泄瀉頻作,糞色青白夾沫。
    • 氣血不足:肢體軟弱、目腫面黧(面色晦暗)。
    • 假熱真寒:雖有煩渴臥地等似熱之症,然飲食難進、滑泄不止。
  • 治法:溫中健脾,緩補虛損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益黃散(陳皮、丁香、訶子等)加減,溫運中焦。
    • 配伍要點:避免峻溫驟補,宜佐山藥、蓮子等甘淡實脾之藥。

辨證關鍵

熱疳與冷疳雖分寒熱,然本質均屬「虛中夾實」或「虛中見寒」。

  • 熱疳雖現外熱,實為「虛中夾熱」,治宜清熱不忘固本。
  • 冷疳雖顯裡寒,實為「虛中生寒」,治宜溫陽兼顧化滯。

此二證反映疳疾由實轉虛、由熱化寒的病理演變,臨床需細察病機,權衡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