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熱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冷熱利
病證名,指因冷熱之邪相雜,損傷胃腸而導致的腹瀉。此證多見於小兒,亦可發生於成人,主要因腸胃宿虛,復感冷熱之邪,導致氣機失調,運化失常而發病。
病因病機
冷熱利的形成,多因飲食不節,先傷於冷,復感熱邪,或外邪入裏,寒熱錯雜,客於腸胃。《諸病源候論·卷四十七》指出:「小兒先因飲食,有冷氣在腸胃之間,而復為熱氣所傷,而腸胃宿虛,故受於熱,冷熱相交,而走下利,乍黃乍白,或水或谷,是為冷熱利也。」說明此病乃因腸胃本虛,復受冷熱之邪,邪氣搏結,使清濁不分,下趨大腸,故見腹瀉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腹瀉,大便或黃或白,或夾雜未消化食物,時而清稀,時而黏滯,並可能伴有腹痛、腸鳴、噁心、食欲不振等。因寒熱錯雜,故症狀表現不一,既有寒象(如腹冷、便溏),亦有熱象(如肛門灼熱、小便短赤)。
治法
治療當以調和腸胃、分清冷熱為主,宜選用和胃止瀉之法,方劑可選胃苓湯加減。胃苓湯由平胃散合五苓散組成,具有健脾燥濕、利水止瀉之效,若偏寒者可加炮薑、肉豆蔻以溫中;若偏熱者可加黃芩、黃連以清熱;若兼氣滯者可加木香、砂仁以理氣。
相關中醫理論
冷熱利屬「泄瀉」範疇,與「寒濕泄」、「濕熱泄」有相似之處,但此證特點在於寒熱並見,故需辨明寒熱孰輕孰重,方能對證施治。此外,此病與「霍亂」、「痢疾」等亦需鑑別,霍亂吐瀉並作,痢疾則見裏急後重、便下膿血,而冷熱利以寒熱錯雜之腹瀉為主,無明顯膿血便。
古籍參考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、《醫宗金鑑》等亦對小兒冷熱利有所論述,強調調理脾胃為關鍵,並注重飲食調護,避免生冷油膩,以防復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