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熱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冷熱痢

冷熱痢為中醫痢疾之一類,屬寒熱夾雜之證。其病機主要源於腸胃虛弱,宿有寒邪內伏,復感外邪或飲食不節,致使寒熱之邪相搏,擾動腸腑,氣血失和,化為下痢。

病因病機

《諸病源候論·痢病諸候》指出:「夫冷熱痢者,由腸胃虛弱,宿有寒,而為寒熱所傷,冷熱相乘,其痢乍黃乍白是也。」說明此病與脾胃素虛密切相關。若患者平素陽氣不足,腸胃虛寒,又因外感暑濕熱邪,或過食生冷、辛辣厚味,致使寒熱錯雜,蘊結腸道,氣機壅滯,傳導失司,則發為冷熱痢。

臨床表現

冷熱痢之特徵為下痢時而色黃、時而色白,或夾雜赤白黏液,並伴有腹痛、裏急後重、肛門灼熱或墜脹等症。若熱邪偏盛,灼傷血絡,則痢下赤多白少,甚則純血,轉為血痢;若寒邪偏重,凝滯津液,則痢下白多赤少,或呈白色黏液,稱為白滯痢。若寒熱交爭,氣血俱傷,則可演變為赤白痢。

證候分型

  1. 寒熱錯雜證:下痢黃白相兼,腹痛綿綿,喜溫按,卻又伴肛門灼熱,口乾不欲飲,舌淡紅苔黃白相間,脈弦滑。
  2. 熱重於寒證:痢下赤多白少,或純血鮮紅,腹痛劇烈,肛門灼痛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3. 寒重於熱證:痢下白多赤少,或純為白凍,腹痛喜溫,四肢不溫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。

治療原則

治宜調和寒熱,健脾化濕。若寒熱並見,可用烏梅丸加減以平調陰陽;若熱偏盛,佐以黃芩、黃連清熱燥濕;若寒偏重,配伍乾薑、肉桂溫中散寒。若氣血失和,赤白相兼,可選芍藥湯加減,調氣行血,兼顧寒熱。

冷熱痢與其他痢證(如赤白痢、血痢、白滯痢)互有關聯,臨床須辨明寒熱孰輕孰重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