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熱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冷熱瀉
冷熱瀉,又稱冷熱利,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。此證屬泄瀉之一類,特徵為寒熱錯雜、腸道失調所致之下利,臨床表現兼具寒證與熱證特點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冷熱瀉多因外感邪氣、飲食不節,或脾胃素虛,導致寒熱互結於腸道。寒邪傷陽,熱邪耗陰,二者相搏,使運化失常,清濁不分而泄瀉。其病位主要在脾胃與大腸,涉及肝腎氣機失調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腹瀉時作,糞質或溏或稠,可能夾雜未消化食物,並伴隨以下寒熱交雜之症:
- 寒象:腹中冷痛、喜溫按、四肢不溫、小便清長。
- 熱象:肛門灼熱、口渴欲飲、糞便臭穢、舌苔黃白相兼。
辨證分型
根據寒熱偏勝,可分為兩類:
- 寒重熱輕:瀉下清稀,腹痛綿綿,畏寒明顯,舌淡苔白膩。
- 熱重寒輕:瀉下急迫,肛門灼痛,身熱煩渴,舌紅苔黃膩。
治療原則
以調和寒熱、健脾止瀉為主,方藥選用需兼顧溫清並施。
- 寒熱並調:常用烏梅丸、半夏瀉心湯等,黃連、乾薑配伍,辛開苦降。
- 健脾滲濕:佐以白朮、茯苓等藥,助運化水濕。
- 隨證加減:寒甚加吳茱萸、肉桂;熱甚加黃芩、葛根;久瀉加訶子、肉豆蔻。
古籍考據
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指出此證多見於小兒,因臟腑嬌嫩,易受邪擾。後世醫家擴展其論,認為成人亦可因體質或誤治(如過用寒涼)而發病。
冷熱瀉之辨治,體現中醫「寒熱平調」之核心思想,需細察病機,方能藥證相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