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傷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傷風

產後傷風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指產婦分娩後,因氣血虧虛、衛外不固,風邪乘虛侵襲肌表所致。此病多因產後元氣耗傷,腠理疏鬆,風寒濕邪易於內犯,引發一系列外感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產後氣血驟虛,營衛失調,皮毛不固,風邪易從肌表而入。風為百病之長,常兼夾寒、濕等邪氣。若惡露未盡,瘀血內阻,風邪與瘀相搏,則易見腹痛;若正氣不足,風邪深入,可影響肺衛,導致咳嗽、自汗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包括鼻塞聲重、流清涕、惡風、自汗等表虛證候。根據兼夾病邪及病位深淺,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兼瘀血內阻:惡露未淨,伴小腹疼痛,舌質暗或有瘀點。
  2. 兼營衛不和:惡露已盡,但見頭痛身熱、足冷自汗、咳嗽,屬氣虛風襲,營衛失調。
  3. 兼濕邪:頭重如裹,肢體困倦,苔白膩,為風濕相搏。
  4. 風寒並傷:遍體疼痛、無汗,屬表實證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產後傷風,需根據病邪性質及正氣虛實,靈活選方:

  1. 惡露未淨兼腹痛:治宜行血理氣,佐以疏風,可用《金匱要略》旋覆花湯(旋覆花、蔥、新絳)加減,以通絡活血。
  2. 營衛不和:若表虛自汗明顯,宜調和營衛,選用黃芪建中湯加減(黃芪、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大棗),益氣固表。
  3. 兼濕邪:頭重身困者,宜解表化濕,方用香蘇散(香附、紫蘇葉、陳皮、甘草)加藿香、蒼朮等。
  4. 風寒表實:無汗身痛者,可用敗毒散(人參、羌活、獨活、柴胡等)散寒祛濕,但需注意產後體虛,不可過汗。
  5. 體虛甚者:若氣血極弱,不宜峻散,可選逍遙散去白朮,加桂枝(當歸、白芍、柴胡、茯苓、桂枝等),疏肝解鬱,調和氣血。

總結

產後傷風的治療,首重扶正祛邪,需辨明風邪兼夾(寒、濕、瘀)及正氣虛損程度,避免過用辛散耗氣之品。中醫強調「產後宜溫」,用藥需顧護氣血,以調和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