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冷痧
冷痧為中醫痧證之一,屬陰痧範疇,多因寒邪侵襲或過食生冷,導致陽氣鬱遏、陰寒內盛而成。其病因與證候特點,可追溯至《痧證度針》等古籍記載,臨床常見於夏月貪涼或飲食不節之人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寒邪:夏月乘涼過度,夜臥失被,或驟遇風寒,寒邪直中脾胃,阻遏清陽之氣。
- 內傷生冷:過食冰飲、瓜果、生冷之物,寒涼傷脾,脾陽不振,運化失司,痰濕內停,與寒邪相搏,凝結成痧。
- 寒凝血滯:若寒邪深入,可致氣血凝滯,甚則畜血唾血,呈現「陰極似陽」之假熱象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突發腹痛如絞,嘔吐清水或瀉下清冷,面色蒼白或青暗,唇色淡紫。
- 兼症:四肢厥冷、冷汗淋漓,或見盤腸痧(腸絞痛)、吊腳痧(筋脈拘急)等重症。
- 危候:若寒邪閉鬱過甚,可能出現陰陽格拒之象,如表面煩躁、口渴(假熱),然脈象沉伏或遲緊。
治法與方藥
冷痧屬陰寒內盛,治宜溫通散寒,兼以化痧透邪,分內治與外治兩途:
-
內治法
- 溫中散寒:選用藿香正氣散加減,或附子理中湯(寒盛者)。
- 行氣活血:若兼氣滯血瘀,可佐香附、鬱金、桃仁等。
- 化濕醒脾:寒濕困脾者,配伍蒼朮、厚朴、砂仁。
-
外治法
- 刮痧:以瓷匙蘸油,刮拭背部膀胱經或肘窩、膝窩,令痧毒外透。
- 放痧:於十宣穴或委中穴刺絡出血,助寒痧外泄(適用於青筋暴起者)。
鑒別要點
冷痧須與熱痧(陽痧)區分:後者多見面赤、煩渴、舌紅苔黃,治宜清熱透痧;而冷痧以寒象為主,需慎用寒涼藥物,免傷陽氣。
冷痧之辨證,關鍵在於審其寒熱真假,尤重脈象與舌診(舌淡苔白滑為寒痧之徵)。古籍另載「陰痧」一證,與冷痧病機相類,可互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