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冷嗽

病證名,屬咳嗽之一,因外感寒邪或內傷冷飲所致。此證多見於年高體弱、陽氣不足之人,或因飲食生冷、起居不慎,寒邪內侵,肺氣失宣而成。

病因病機
冷嗽之發,主因肺氣虛寒,陽氣不運。《外臺秘要》卷九指出:「年衰力弱,體氣虛微,如復寢食傷冷,故成冷嗽。」說明此證與體質虛弱、寒邪內伏密切相關。寒性凝滯,易傷肺陽,肺失溫煦則氣機不利,津液不布,聚而為痰,發為冷嗽。

臨床表現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五詳述其候:「呼吸氣寒,口如飲冰雪,嘔唾冷沫,胸中急痛,晝靜夜甚。」特點如下:

  1. 咳痰清稀:痰色白而質稀,或呈冷沫狀。
  2. 畏寒明顯:患者自覺口鼻氣息寒冷,遇寒咳劇,得溫則緩。
  3. 胸痛拘急:寒凝氣滯,胸中陽氣不展,故發緊痛。
  4. 晝輕夜重:夜間陰寒更盛,陽氣更衰,故症狀加重。

治療原則
溫肺散寒、化痰止咳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乾薑湯:乾薑辛熱,溫肺化飲,配甘草緩中,適用於寒飲停肺者。
  2. 橘皮湯:橘皮理氣化痰,生薑散寒和胃,合而溫化寒痰。
  3. 紫菀飲:紫菀、貝母潤肺化痰,佐以溫藥,兼顧肺燥與寒邪。
  4. 胡椒理中湯:胡椒溫中散寒,理中湯健脾益氣,適用於中焦虛寒上犯於肺者。

證候鑑別
冷嗽需與其他咳嗽類型區分:

  • 熱嗽:痰黃黏稠,口渴咽痛,屬肺熱。
  • 燥嗽:乾咳無痰,口鼻乾燥,屬肺陰虧虛。
  • 痰嗽:痰多黏膩,胸悶脘痞,屬痰濕阻肺。

冷嗽反映肺中寒飲為患,治療當以溫化為要,兼顧體質調理,以恢復肺氣宣降之能。歷代醫家重視辨證用藥,針對寒邪深淺與正氣虛實,靈活選方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