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冷痰

病證名

  1. 病因病機
    冷痰多因氣虛陽衰,脾胃虛弱,水穀運化失司,致痰飲停聚胸膈,浸漬腸胃。《諸病源候論·痰飲諸病候》指出:「冷痰者,言胃氣虛弱,不能宣行水穀,故使痰水結聚,停於胸膈之間。」此類患者常見吞酸氣逆、四肢發青、食欲不振等症狀,乃因陽氣不足,痰飲凝滯不化所致。
  2. 臨床表現

    • 痰質清稀,色白或帶灰暗。
    • 胸膈痞悶,時有吞酸、噯氣。
    • 四肢不溫,甚則青冷。
    • 食欲減退,或伴脘腹冷痛。
    • 若兼肺寒,可見咳嗽痰多,遇寒加重。
  3. 證型分類

    • 脾胃虛寒型:因脾胃陽虛,痰飲內停,治宜溫中化痰,方用半夏湯二生湯等,以健脾溫陽、化痰散結。
    • 肺寒痰盛型:因風寒襲肺,脾寒內盛,痰飲上犯,症見咳嗽痰稀、惡寒肢冷,治宜散寒利肺,方用華蓋散溫肺湯(《不居集》卷十七)。
  4. 相關概念
    冷痰亦稱寒痰,屬痰飲之一,其性屬陰,與熱痰相對。寒痰多因陽氣不足,水液不化,凝而為痰,治療當以溫化為主,忌用寒涼之品。

  5. 治法方藥

    • 溫中化痰:適用於脾胃虛寒者,常用藥物如半夏、乾薑、白朮、茯苓等。
    • 散寒止咳:適用於肺寒痰嗽者,常用麻黃、細辛、五味子等以溫肺化飲。

冷痰之證,總以陽虛為本,痰飲為標,治療需標本兼顧,重在溫補脾肺之陽,佐以化痰祛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