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冷溫

冷溫,又稱春溫傷寒客寒包火,首見於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第八章,屬中醫溫病範疇之一。其概念源於《傷寒論》所載:「太陽病,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,為溫病。」然冷溫之證,實為外感寒邪與內伏溫熱相兼為病,呈現寒熱錯雜之候。

病因病機

冷溫多因春令氣候反常,寒溫失調,外感寒邪束表,而內有伏熱鬱結所致。寒邪外襲,衛陽被遏,故初起可見表寒證;然素體陽盛或陰虛內熱者,寒邪入裡易化熱,形成外寒內熱之勢,即「客寒包火」之病機。

臨床表現

冷溫初起一、二日,常見以下證候:

  1. 表寒證:頭痛、發熱、身痛、惡寒,類似傷寒太陽表證。
  2. 裡熱證:煩躁、口苦、口臭、口渴,甚則小便短赤,反映內有鬱熱。

若治療失當,如過用辛溫發散而忽略清裡熱,則熱邪熾盛,可能引發發斑、發黃、狂躁、衄血等變證;反之,若只清熱而忽略解表散寒,則寒邪內陷,可導致嘔吐、下利、四肢厥冷等寒證加重。

治法與方藥

冷溫治療需表裡雙解,既散外寒,又清內熱。

  • 解表散寒:可選用蔥豉湯、荊防敗毒散等輕宣透邪。
  • 清泄裡熱:酌加黃芩、梔子、連翹等清熱之品。
  • 表裡同治:如俞根初《通俗傷寒論》之蔥豉桔梗湯,或防風通聖散加減,兼顧解表與清裡。

與相關溫病之鑑別

冷溫與風溫春溫等溫病不同,後者多以純熱證為主,少見明顯表寒;而冷溫特點在於寒邪未盡化熱,表裡同病。此外,與傷寒相比,冷溫雖有惡寒,但兼見口渴、煩躁等熱象,故需細辨。

冷溫之辨證,關鍵在於把握寒熱之輕重,靈活運用解表清裡之法,方能避免誤治而致變證叢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