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涎嘔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冷涎嘔吐
冷涎嘔吐,又稱冷涎泛或冷癇,為中醫病證名,屬痰飲嘔吐之一種。其病因多由痰飲伏於中脘,脾胃陽虛,水液運化失司,痰濕內停,遇寒則發。此證首見於《金匱翼·嘔吐統論》,臨床以胸悶惡心、泛吐痰涎、遇冷加劇為主要表現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冷涎嘔吐與脾胃虛寒、痰飲內停密切相關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濕,若因飲食生冷、久病體虛或外感寒邪,導致中焦陽氣不足,水濕不化,聚而為痰飲。痰飲停滯中脘,阻遏氣機,遇寒冷則痰飲上逆,引發嘔吐。
臨床表現
- 嘔吐痰涎:吐出物多為清稀痰涎,質地冷滑。
- 胸悶惡心:痰飲阻滯中焦,氣機不暢,故覺胸膈痞滿,時有惡心感。
- 遇寒加重:寒邪易傷陽氣,故症狀每於寒冷環境或進食生冷後加劇。
- 其他兼症:或伴頭暈、肢冷、舌淡苔白滑、脈沉弦等陽虛痰飲之象。
治療原則
治療以溫化痰飲、和胃降逆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- 吳茱萸湯(《傷寒論》):溫中散寒,降逆止嘔,適用於肝胃虛寒、濁陰上逆之嘔吐。
- 旋覆花湯(《金匱要略》):化痰降氣,配合代赭石等藥,善治痰飲上逆之胸悶嘔吐。
- 新法半夏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燥濕化痰,和胃止嘔,適用於痰濕中阻之證。
- 撾脾湯(《醫方類聚》):溫脾化飲,理氣和中,主治脾胃虛冷、痰飲內停之嘔逆。
相關證候辨析
冷涎嘔吐與痰飲嘔吐屬同類病證,然前者更強調寒象明顯,多因陽虛感寒而誘發。若痰飲鬱久化熱,則可能轉為熱痰嘔吐,症見痰黃黏稠、口苦苔黃,治法亦隨之不同。
此證需與胃寒嘔吐、肝氣犯胃嘔吐等鑑別,其關鍵在於辨別痰飲之存在與否,以及是否具備遇冷即發之特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