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冷癇

冷癇,又稱「冷涎嘔吐」,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中焦痰飲伏留,遇寒而誘發的嘔吐痰涎之症。其特徵為患者平日痰濕內蘊,一旦感受寒邪或飲食生冷,則引發痰涎上逆,伴隨泛吐清冷痰涎或胃脘不適。此症多與脾胃陽虛、痰飲內停相關,屬中醫「痰飲病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冷癇的形成,主要因脾胃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成痰,痰飲伏於中脘(胃脘)。《證治要訣·諸嗽門》提及:「中脘伏痰,遇冷即發」,說明此症與內伏痰飲、外感寒邪密切相關。脾胃陽氣不足者,無法溫化水濕,痰飲更易積滯;寒邪外襲或飲食生冷,進一步凝滯痰濕,導致氣機逆亂,痰涎隨胃氣上逆而嘔吐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遇寒冷刺激後突發嘔吐,吐出物多為清稀痰涎,或夾未消化食物,味淡無臭。
  2. 兼症:平素可能有胃脘痞滿、口中黏膩、畏寒喜暖、舌苔白滑或膩、脈沉滑等痰飲內停或陽虛之象。
  3. 誘因:常見於氣候驟冷、過食生冷,或勞累後陽氣受損時發作。

證型辨析
冷癇與其他痰飲嘔吐之證需區別:

  • 寒飲停胃:類似冷癇,但以持續性脘腹冷痛、泛吐清水為主,未必遇冷才發。
  • 痰厥頭痛:痰飲上犯頭部,以頭痛眩暈為主,嘔吐為伴隨症狀。
    冷癇則專指「伏痰遇冷而發」的特異性,強調誘因與痰飲伏留的病理特點。

治療原則
中醫治冷癇以「溫化寒痰、健脾燥濕」為主,常用方劑如:

  1. 苓桂朮甘湯:溫陽化飲,適用於脾胃虛寒兼痰飲者。
  2. 二陳湯加乾薑、吳茱萸:燥濕化痰,佐以溫中止嘔。
  3. 小半夏加茯苓湯:針對痰飲停胃、嘔吐痰涎明顯者。

古籍佐證
除《證治要訣》外,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》亦載有「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」,呼應冷癇的溫化治法;《諸病源候論》則指出「冷痰」積聚中焦,可致嘔逆,與冷癇病機相通。

冷癇一症,體現中醫「痰飲為陰邪,得溫則行」的理論,臨床需辨明痰飲與陽虛的輕重,靈活調整治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