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冷哮

冷哮為中醫病名,屬哮證之一,因寒邪與水飲內停,阻滯肺絡,痰氣搏結於氣道所致。《類證治裁·卷二》明確指出:「遇風寒而發者為冷哮。」其病因多由外感風寒,邪氣內侵肺腧(肺之背俞穴),或素體陽虛,寒飲內伏,遇外寒引動而發作。

病因病機
冷哮的形成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肺主宣發肅降,若風寒外襲,肺氣閉鬱,津液輸布失常,聚而生痰;脾主運化水濕,脾陽不足則水濕停聚為飲;腎陽虛衰,不能溫化水液,進一步加重寒痰內伏。此類痰飲質地清稀而黏,遇寒則凝滯,阻塞氣道,導致氣機升降失常,發為哮鳴。

臨床表現
發作時以呼吸急促、喉中哮鳴有聲為主要特徵,伴咳吐清稀泡沫痰,痰色白而黏,甚則喘息不得平臥。舌苔多呈白滑,脈象弦緊或沉遲,反映寒飲內停之象。若兼表寒,可見惡寒、無汗、頭痛等風寒表證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溫肺散寒、化痰平喘」為原則,重在祛除寒邪與痰飲。

  1. 內服方劑

    • 冷哮丸(《張氏醫通》):以麻黃、細辛、杏仁、紫菀等溫肺散寒,配伍半夏、南星化痰,適用於寒痰壅肺之證。
    • 鐘乳丸(《聖濟總錄》):溫腎納氣,兼化痰飲,適合腎陽虛衰、寒痰上泛者。
    • 定喘湯(《攝生眾妙方》):結合宣肺與溫化,用白果斂肺,麻黃宣散,蘇子降氣,標本兼顧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灸法:選用肺俞、膻中、天突等穴,以艾灸溫通經絡,散寒化飲。
    • 三建膏貼敷:以附子、肉桂等辛熱藥物製膏,貼於肺俞穴,助陽氣溫化寒痰。

證型辨析
冷哮需與「熱哮」鑑別:後者因痰熱壅肺,症見痰黃稠、面赤口渴、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,治當清熱化痰。而冷哮屬寒證,痰質清冷,須避免寒涼藥物,以防加重陽氣耗傷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「哮證痰飲寒伏,非溫不開。」指出溫化法為冷哮治療核心。另《證治準繩》提及「奪命丹」用於寒哮劇烈時,可急散痰結,但需辨證慎用。

冷哮之治,首重辨明寒邪與痰飲之輕重,結合體質調理,方能根治伏痰,防其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