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疝瘕厥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疝瘕厥痛

產後疝瘕厥痛為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多因產後情志失調、氣血逆亂所致。其名首見於鄭連山《女科臨床效方》,書中記載:「產後動怒,氣血皆逆,面冷,肢冷,痛嘔不臥,口鼻氣寒,必自下沖上,此屬疝瘕厥痛。」此病以氣機上逆、寒凝瘀滯為主要病機,臨床表現多見少腹劇痛、四肢厥冷、嘔吐不寧等症,屬中醫「疝瘕」與「厥痛」合病之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所傷:產後氣血虧虛,若因動怒或憂思過度,易致肝氣鬱結,氣機逆亂,上沖為患。
  2. 寒凝血瘀:產後元氣未復,寒邪乘虛內侵,與血相搏,結於下焦,形成疝瘕;寒性收引,氣血不通則痛。
  3. 衝任失調:衝脈為血海,任脈主胞胎,產後衝任空虛,氣血運行不暢,瘀滯成瘕,發為厥逆疼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少腹絞痛,痛勢劇烈,自下腹上沖心胸,伴四肢厥冷、面色青白。
  • 兼症:嘔吐清水或涎沫,口鼻氣息寒冷,臥不安枕,甚則冷汗淋漓。
  • 舌脈:舌質淡紫或暗,苔白滑,脈沉緊或弦澀。

治法與方藥

鄭連山提出以溫經散寒、理氣降逆為治則,方用:

  • 川楝子:疏肝行氣,清泄鬱熱。
  • 吳茱萸:溫肝降逆,散寒止痛。
  • 桂枝:通陽化氣,溫通經脈。
  • 雲茯苓:健脾滲濕,寧心安神。
  • 薤白頭:通陽散結,行氣導滯。
  • 雄鼠矢(古方用藥,今多代之以活血化瘀之品):化瘀散結,通絡止痛。

此方重在調暢氣機,溫散寒凝,使氣血得行,疝瘕自消。若兼血瘀明顯,可酌加當歸、川芎以活血;寒甚者佐以附子、乾薑增強溫陽之力。

與其他病證鑑別

  • 產後腹痛:多因血虛或血瘀,痛處固定,無氣逆上沖之象。
  • 奔豚氣:自覺氣從少腹上沖咽喉,但無疝瘕結聚之實證。

此病屬產後危證之一,須及時辨治,以免氣血暴脫。歷代醫家強調「調氣為先,溫通為要」,結合患者體質加減用藥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