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冷瀉

病證名,屬中醫泄瀉範疇,因外感風寒或內傷生冷所致之暴瀉。《醫學傳燈》曰:「冷瀉者,鼻吸風寒之氣,口食生冷之物,皆能作瀉,此暴病也。」其病機多為寒邪直中脾胃,或寒濕內困,損傷脾陽,運化失職,水穀不別,下趨大腸而成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寒:風寒之邪由表入裡,或直中脾胃,使中焦陽氣受遏,升降失常,清濁不分而致瀉。
  2. 內傷生冷:過食寒涼生冷之物,如冰飲、瓜果等,寒濕內生,困阻脾陽,脾失健運,水濕下注大腸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泄瀉清稀,甚或如水樣,腹痛腸鳴,得溫則減。
  • 畏寒肢冷,口淡不渴,或兼惡寒發熱。
  • 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或濡緩。

證候分析
寒邪客於腸胃,陽氣被遏,故腹痛腸鳴;寒濕內盛,脾陽不振,水濕下注,故瀉下清冷;陽氣不能外達,則畏寒肢冷;舌脈皆為寒濕內停之象。

治法
溫中止瀉,以散寒化濕、健脾溫中為主。

常用方藥

  • 香砂理中湯(《醫學傳燈》):由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、木香、砂仁組成,功能溫中散寒、健脾益氣,適用於寒濕困脾之冷瀉。
  • 附子理中湯:若寒邪較甚,肢冷脈微,可加附子以溫補脾腎之陽。
  • 藿香正氣散:兼有表寒者,可配合此方解表化濕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寒洩:與冷瀉相似,泛指因寒邪所致之泄瀉,但寒洩更強調寒邪內侵,病位多在脾腎。
  • 寒瀉:亦屬寒性泄瀉,多因脾腎陽虛,陰寒內盛,瀉下澄澈清冷,甚則完穀不化。

冷瀉多為急性發病,屬實寒證,若遷延不癒,可損傷脾陽,轉為虛寒泄瀉,治療需隨證調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