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心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冷心痛
冷心痛,又稱寒心痛,屬中醫「心痛」範疇之一,首載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三,指因寒邪侵襲或陽氣虛衰,導致心脈凝滯不通而引發的疼痛。其特徵為心痛綿綿不止,遇寒加劇,得溫則緩,多伴隨四肢不溫、小便清長、口不渴等寒象。
病因病機
冷心痛之成因,主要可分為外寒侵襲與內寒凝滯兩類:
- 外寒客心:寒為陰邪,其性收引凝滯。若外感寒邪直中心脈,或寒客背俞之脈(如心俞、厥陰俞),致使經脈拘急,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心痛。
- 陽虛內寒:心陽不足或脾腎陽虛,陰寒內生,心脈失於溫煦,氣血凝泣,不通則痛。此類患者多見體質虛弱,病程較久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心痛隱隱,持續不休,喜溫喜按,遇冷加重。
- 兼症:
- 外寒者:可伴惡寒、肢冷、舌淡苔白、脈沉緊。
- 內寒者:常見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、小便清長、脈遲微細。
- 若腎寒上乘於心(心腎陽虛),可見心痛如懸、腹瀉下重。
證型與治法
1. 外寒凝滯
- 證候:猝然心痛,惡寒蜷臥,脈緊。
- 治法:溫散寒邪,通絡止痛。
- 方藥:
- 桂枝四七湯(桂枝、芍藥、生薑、大棗、人參、甘草):溫經散寒,調和營衛。
- 神效散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適用於寒客背俞,牽引作痛。
2. 陽虛內寒
- 證候:心痛綿綿,畏寒肢冷,脈微細。
- 治法:溫陽散寒,補益心脾。
- 方藥:
- 術附湯(白朮、附子):溫補脾腎,散寒通脈。
- 歸脾湯加乾薑、肉桂、石菖蒲:益氣養血,溫通心陽。
3. 腎寒乘心
- 證候:心痛如懸,腹瀉下重,腰膝酸冷。
- 治法:溫腎散寒,降逆止痛。
- 方藥:五積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當歸等):散寒祛濕,理氣活血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寒厥心痛:因陽虛寒盛,四肢厥逆而引發的心痛,與冷心痛病機相近,但更強調四肢厥冷之症。
- 冷氣心痛:多指寒邪客於胸中,氣機凝滯所致,疼痛常伴脹悶感。
冷心痛之治療,重在辨明寒邪來源,外寒宜散,內寒宜溫,久病兼鬱者佐以疏解,虛寒者當溫補兼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