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冷罨法為中醫外治法中「罨法」之一種,屬傳統物理療法範疇。「罨」字本義為掩覆、敷貼,《說文解字》釋為「覆也」,在醫療實踐中特指以物質直接敷貼體表的治療方式。冷罨法即取寒涼之性物質,通過局部接觸發揮治療效應,其理論根源可追溯至《黃帝內經》「熱者寒之」的治療原則,與「寒涼清熱」「止血斂陽」等中醫基礎理論相契合。
作用機理
根據中醫理論,冷罨法主要通過以下途徑發揮療效:
- 清熱瀉火:寒涼之性可直折火熱之邪,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所謂「溫者清之」即此理。適用於陽熱亢盛所致高熱、煩渴等症。
- 涼血止血:冷敷能促進絡脈收斂,符合「血遇寒則凝」的生理特性,對血熱妄行之鼻衄、皮下出血等具止血之效。
- 鎮靜安神:頭部冷罨可引火下行,緩解心火亢盛所致失眠、躁動,此與「上病下取」理論相通。
操作形式
臨床常用冷罨物料包括:
- 天然冰塊:多取井水或泉水結冰,以棉布包裹後敷貼,傳統強調「避開百會等升陽要穴」。
- 藥液冷敷:以清熱類中藥(如黃連、梔子煎液)冷藏後浸紗布外敷,兼具藥物與冷療雙重作用。
- 金屬冷罨:古法用銅器浸冷水後敷貼,取其「金性肅降」以增強涼血之效。
經典應用
- 退熱:《肘後備急方》記載「以冰敷額上及腋下」治傷寒高熱,現代中醫仍沿用此法輔助降溫,尤適用於小兒急驚風之熱極生風證。
- 衄血:《醫宗金鑒》推薦「冷水拍頸後」止鼻血,實為刺激風府穴周邊以引熱下行。
- 瘡瘍初起:癰疽未成膿時冷罨可緩解紅腫熱痛,符合《外科正宗》「初起宜冷消」的治療準則。
冷罨法在中醫理論體系中,不僅是簡單的物理降溫手段,更是融合「寒熱平衡」「氣血調和」等核心觀念的治療藝術。其應用須辨明寒熱虛實,如《景岳全書》強調「真寒假熱者忌用」,體現中醫「辨證施治」的根本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