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冷翳
病證名,屬中醫眼科範疇,指黑睛(角膜)上出現的一種薄而色淡白的翳障,其特徵為不伴明顯赤痛。《銀海精微》記載:「黑睛有些微雲,薄薄帶淡白色不能去,名曰冷翳。」此類翳障多因外感風寒、氣血凝滯,或久病體虛、陽氣不足,導致眼部氣血失和,翳膜凝結而成。
病因病機
冷翳的形成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風寒外襲:寒邪侵襲目絡,氣血凝滯,翳障久留不散。
- 陽虛內寒:素體陽氣虛弱,氣血運行無力,眼部失於溫煦,翳膜難消。
- 久病傷正:眼部疾患遷延不癒,正氣耗損,邪氣留滯,形成宿翳。
臨床表現
- 翳障薄而色淡白,邊緣模糊,如雲霧狀。
- 無明顯紅腫疼痛,或僅有輕微畏光、流淚。
- 視力或有輕度影響,視物如隔薄紗。
證型辨析
冷翳屬宿翳範疇,與「熱翳」相對。熱翳多因風熱或肝火上炎,翳色偏紅赤,伴灼痛;而冷翳則以寒凝為主,色白而無明顯熱象。
治療原則
以溫通散寒、活血退翳為主,可選用:
- 內治法:溫陽散寒藥如當歸四逆湯加減,或配合活血化瘀之品如川芎、紅花。
- 外治法:局部點眼藥,如八寶眼藥,以化翳明目。
冷翳若久治不癒,可能轉為沉翳(翳障深陷),需根據具體病機調整治療方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