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冷針
冷針為針刺手法之一,與溫針相對,指單純以毫針刺入腧穴,不結合艾灸或其他溫熱刺激的傳統針刺技法。其核心在於透過針具對經絡氣血的直接調動,以達疏通經絡、調和陰陽之效,屬於中醫針灸基礎療法。
理論依據
冷針操作遵循《黃帝內經》「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」原則,以提插、捻轉等手法調控經氣運行。其作用機理基於中醫經絡理論,認為針刺可激發經氣,調節臟腑功能。相較於溫針,冷針不借助外熱,專注於針體本身對穴位的刺激,適用於熱證、實證或對溫熱敏感者。
手法特點
- 針具選擇:多選用細毫針,依穴位深淺與病情選取長短粗細。
- 補瀉手法:依辨證施以迎隨補瀉、呼吸補瀉或徐疾補瀉等古法,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述「刺之微,在速遲」。
- 得氣為要:強調「氣至而有效」,通過醫者手下沉緊感與患者酸麻脹重等針感,判斷經氣調動成效。
臨床應用
冷針廣泛用於各類氣血失調病症,如:
- 痛證:頭痛、痹證等,取局部阿是穴配合遠端循經取穴。
- 內科雜病:如失眠取心俞、神門,鬱證選太衝、內關等,以疏肝解鬱。
- 急症處理:暈厥刺人中、十宣,高熱取大椎、曲池瀉熱。
與溫針之別
溫針結合艾灸溫通之力,適合寒濕痺痛;冷針則以純針調氣,側重清瀉實熱或氣滯之證。二者選擇需辨明病性,如《針灸大成》所言:「寒則留之,熱則疾之」,冷針操作多速刺少留,契合熱證治法。
冷針作為中醫針術根本,體現「以針導氣」的傳統智慧,其技法深植於古典醫籍,至今仍是針灸臨床不可或缺之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