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離魂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離魂症

離魂症為中醫病名,指患者神情不寧,自覺神魂離體或身形分離的虛幻之證。此症與肝、心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尤其以肝虛邪襲、心腎不交為主要病機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虛魂散
    肝主藏魂,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肝藏血,血舍魂。」若肝血不足,或受外邪侵擾,肝不藏魂,則魂魄飛揚,出現神魂離體之感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不寐多寐源流》指出:「神氣不寧,每臥則魂魄飛揚,覺身在床而神魂離體,驚悸多魘,通夕不寐者,此名離魂症。」
  2. 心腎不交
    心屬火,腎屬水,水火既濟則神魂安穩。若心腎兩傷,陰陽失調,可致神魂不守。《辨證錄·離魂門》提到:「人有心腎兩傷,一旦覺自己之身分而為兩,他人未見而己獨見之,人以為離魂之症也;誰知心腎不交乎。」

臨床表現

  • 自覺神魂離體,或身形分為兩半,他人不可見而己獨見。
  • 夜寐不安,夢魘頻繁,甚則通宵不眠。
  • 伴有心悸、恍惚、精神不集中等症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以滋補肝腎、養血安神、交通心腎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真珠母丸(《普濟本事方》)
    組成:真珠母、當歸、熟地黃、人參、酸棗仁等。
    功用:鎮驚安神,滋養肝血,適用於肝血虛而魂不守舍者。
  2. 獨活湯
    功用:祛風安神,適用於兼有外邪擾動者。
  3. 攝魂湯(《辨證錄》)
    組成:生棗仁、麥冬、熟地、白芍、當歸等。
    功用:補益心腎,攝納浮越之魂。
  4. 合魂丹、舒魂丹、歸魂飲
    此類方劑多由養血安神、調和陰陽之品組成,如酸棗仁、柏子仁、龍眼肉等,以助神魂歸位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肝血虛證:兼見眩暈、目乾、脈弦細。
  • 心腎不交證:伴心悸、腰膝酸軟、舌紅少苔。

離魂症雖屬神志病範疇,然其根本在於臟腑氣血失和,故治療需標本兼顧,調和陰陽,使神魂得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