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離火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離火廓
離火廓為中醫眼科「八廓」理論之一,又稱「離廓」或「火廓」,其名源於《易經》八卦中的「離卦」,象徵火性。八廓學說將眼部分為八個區域,分別對應自然界的八種物質現象(天、地、水、火、雷、風、山、澤),並與臟腑經絡相聯屬,用以診察眼部疾病及內在氣血變化。
離火廓的定位與臟腑關係
離火廓位於眼部的特定區域(具體位置歷代醫家略有分歧,多認為在目內眥上方或外眥附近),與中醫臟腑理論中的「心」與「小腸」相應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提及:「離屬火,絡通小腸之腑」,說明其生理功能與心火下濟、小腸分清泌濁密切相關。心主血脈,開竅於目,若心火亢盛或小腸有熱,可反映於離火廓所屬眼區,出現赤脈纏繞、灼痛紅腫等症。
病理表現與中醫辨證
離火廓異常多與「火邪」為患有關:
- 實火證:心火上炎或小腸實熱,可見目赤腫痛、眵多黃稠,伴煩躁口渴、舌紅脈數。
- 虛火證:心陰不足,虛火內擾,表現為乾澀昏花、隱痛時作,兼見心悸失眠、舌紅少苔。
歷代醫家如《銀海精微》強調,離火廓病變需辨明虛實,實火宜清泄(如導赤散),虛火當滋陰(如天王補心丹)。
理論淵源與發展
八廓學說初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,後由《雜病源流犀燭》等醫籍深化。離火廓的理論結合了八卦哲學與臟腑學說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。清代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將八廓與六經辨證結合,擴充其臨床應用價值。
離火廓作為八廓之一,不僅是眼部病變的定位標誌,更是內在臟腑功能的鏡像,反映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特色。其理論至今仍為中醫眼科辨治眼疾的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