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三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三脫
產後三脫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《絳血丹書》,指產婦分娩後因氣血驟虛、元神失養而出現的三類危重證候,分別為「氣脫」、「血脫」與「神脫」。此三者雖症狀各異,然其病機皆與產後氣血暴虧、臟腑失調密切相關,屬產後急症範疇。
一、三脫分述
-
氣脫
- 主症:呼吸短促、聲低息微、面色蒼白、汗出肢冷,甚則脈微欲絕。
- 病機:產時耗氣過甚,氣隨血脫,胸中宗氣下陷,肺失攝納。
- 古籍補充: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「產後氣虛欲絕」,可見氣脫之危,臨床亦見「口開手撒」等陽氣外越之象。
-
血脫
- 主症:驟然崩中下血、血色淡稀,伴頭暈目眩、唇甲無華,舌淡脈芤。
- 病機:產創傷絡,衝任不固,血失統攝,如《傅青主女科》云:「血脫則氣無所附」,易致氣血兩脫。
-
神脫
- 主症:譫語妄言、幻視幻聽、神識恍惚,或昏不知人。
- 病機:血虛不能養心,心神浮越,兼肝不藏魂,如《靈樞》所言:「血舍魂,血脫則魂蕩」。
二、病機探微
產後三脫之根源,在於「氣血驟虛」與「陰陽失衡」。
- 氣血關係:血為氣母,氣為血帥,血脫則氣無所依,氣脫則血失溫煦,二者互為因果。
- 五臟受累:
- 心:血脫則心失所養,神明不安。
- 脾:氣脫則中氣下陷,統血無權。
- 肝:血虛肝風內動,擾及神魂。
三、古籍論述延伸
除《絳血丹書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進一步指出:「產後血崩為血脫,喘促為氣脫,昏聵為神脫」,並強調三者可單見,亦多並見。另《景岳全書》以「脫證非風」區分產後中風與三脫,謂其「本在氣血之竭,非外邪所中」。
四、辨證要點
- 氣脫重「溫固」:以獨參湯急補元氣,或參附湯回陽固脫。
- 血脫重「斂攝」:如當歸補血湯(黃芪、當歸)益氣生血,崩甚者加煅龍牡。
- 神脫重「鎮斂」:可予生脈散合甘麥大棗湯,佐琥珀、硃砂安神定志。
此三脫證候雖分而論之,然臨床須察其標本緩急,蓋因氣血神三者互根,一脫則餘二者難安,故中醫治此,首重「固脫為先,補虛為本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