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氂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氂針

氂針之形制與淵源

氂針乃中醫傳統針具之一,其形制特異,針身細長而針尖微鈍,整體形似牛氂毛,故得此名。《靈樞·九針論》有云:「員利針,取法於氂針。」此語道出氂針在九針體系中之重要地位,為後世針具形制之範本。

考其淵源,氂針實源於上古醫家觀察自然之智慧。古代醫者觀牛氂毛之柔韌與穿透力,仿其形而製針,既得穿刺之效,又避過度損傷之弊。此種取法自然的設計理念,體現了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哲學思想。

氂針在九針體系中之定位

《黃帝內經》所載九針各有所主,氂針屬其中重要一員。據《靈樞·官針》所述,九針應九數,上應天地,下合人身。氂針之形制介於毫針與長針之間,其特點在於:

  • 針身較毫針略粗,而較長針為細
  • 針尖設計獨特,微鈍而不銳利
  • 長度適中,兼具穿透力與安全性

此種設計使其在特定病症治療中具有不可替代之優勢。

氂針的臨床應用

氂針在臨床應用上主要針對以下幾類病症:

經絡氣滯之證

氂針微鈍之特性,使其特別適合治療經絡氣機鬱滯之證。針尖不若毫針之銳利,反能更好地施行「導氣」手法,促進經氣運行而不致過度耗散。

肌肉筋膜病變

對於肌肉層面的氣血瘀阻,氂針能深入肌腠而不過傷絡脈。其形制設計使其在鬆解筋膜黏連時,兼具穿透力與安全性。

特殊部位施術

在某些需謹慎施針的部位,如頭皮、面部等,氂針的微鈍特性可降低刺傷重要組織的風險,同時保證治療效果。

氂針的操作特點

氂針在操作手法上與其他針具有所不同,主要體現在:

  • 進針手法:多採用緩進緩出之法,強調「得氣」而不重「破皮」
  • 行針技巧:以捻轉為主,提插為輔,注重氣機的引導
  • 留針時間:一般較毫針為短,以順導氣機為要

這些操作特點與氂針的形制設計相呼應,形成獨特的治療風格。

氂針的現代演變

隨著針灸學的發展,氂針的形制與應用也有所演變:

  • 現代改良氂針多採用不鏽鋼材質,保持傳統形制特徵
  • 在針灸美容領域,氂針的微創特性得到新的應用
  • 與電針技術結合,拓展了治療範圍

然其核心治療理念仍不離《內經》之旨,體現了中醫傳統智慧的延續與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