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藜蘆中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藜蘆中毒
基本概念
藜蘆中毒乃中醫證名,指因誤服或過量使用藜蘆(Veratrum nigrum L.)而引發之毒性反應。藜蘆為百合科植物,其根莖入藥,性味苦辛寒,有毒,傳統用於催吐、祛痰、殺蟲等。然其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相近,極易引發不良反應。
毒性機理
中醫理論認為,藜蘆毒性主要作用於:
- 陽明經:引發胃腸道劇烈反應
- 心包經:影響神明,導致意識障礙
- 肝經:引動內風,出現抽搐
其毒性成分主要為多種甾體生物鹼,如原藜蘆鹼、藜蘆鹼等,可強烈刺激黏膜並抑制中樞神經系統。
臨床表現
初期症狀
- 口舌麻木
- 汗出不止
- 涎液分泌亢進
- 胃脘灼熱疼痛
中期症狀
- 劇烈嘔吐
- 泄瀉無度
- 甚則便血
- 四肢無力
危重症狀
- 全身抽搐
- 譫語妄言
- 神識昏蒙
- 脈微欲絕
傳統解毒方法
歷代醫籍記載多種解毒方案:
- 雄黃:《千金方》載雄黃可解藜蘆毒,取少量溫水調服
- 蔥汁:煮蔥白取汁頻服,有和胃解毒之效
- 溫湯:大量飲用溫熱湯水以促進毒物排出
- 人參:元氣虛脫者可急煎獨參湯固脫
- 黃連甘草湯:黃連清熱解毒,甘草緩急和中
辨證論治
中醫根據不同證候表現施治:
- 毒熱熾盛證:黃連解毒湯加減
- 氣陰兩傷證:生脈散合六一散
- 肝風內動證:羚角鉤藤湯化裁
- 陽氣暴脫證:參附湯急煎
古籍記載
《神農本草經》將藜蘆列為下品,註明「有毒」;《本草綱目》詳述其「吐風痰,療癲癇」之功,亦強調「不可過劑」。歷代醫家多警示其毒性劇烈,用藥須極謹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