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黧黑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黧黑斑

黧黑斑為中醫病名,指面部或其他部位皮膚出現色素沉著之疾患,屬中醫「面皯」「面塵」範疇。首見於《外科正宗》卷四,又稱「黧黑(黑乾)(黑曾)」,其病因多與臟腑失調、氣血不和相關,臨床以女性患者為多見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黧黑斑的形成與以下病理機制密切相關:

  1. 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:腎水不足,陰虛內熱,虛火循經上熏於面,致氣血瘀滯,膚色晦暗。
  2. 肝郁氣滯: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氣機郁結,血行不暢,久則面生斑點。
  3. 脾虛血弱:脾胃氣虛,生化不足,營血虧虛,肌膚失養,枯槁不澤。
  4. 外受風邪:風邪客於肌膚,與內在氣血不和相搏,沉澱為斑。

臨床表現

黧黑斑多發於面部,尤以顴頰、前額、鼻周為常見。其特徵如下:

  • 皮損形態:斑片呈黃褐色或淡黑色,邊界清晰,大小不一,或散在或融合成片。
  • 觸感:斑塊平坦,不高出皮面,表面乾燥無鱗屑,色澤枯暗無華。
  • 病程:多緩慢進展,日曬或情緒波動時可能加重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腎陰虧虛型:斑色深褐,伴腰膝酸軟、眩暈耳鳴、五心煩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2. 肝郁氣滯型:斑片色暗,隨情緒波動變化,胸脅脹悶,月經不調,舌暗紅或有瘀點,脈弦。
  3. 氣血不足型:斑色淡褐,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,納差便溏,舌淡脈細弱。

治療原則

以內調外治為法,根據證型選方:

  • 滋陰降火:腎陰虧虛者,方用知柏地黃丸(《醫宗金鑒》),以黃柏、知母清虛熱,熟地、山茱萸滋腎填精。
  • 疏肝解郁:肝郁氣滯者,予加味逍遙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加丹皮、梔子),疏肝健脾,活血消斑。
  • 益氣養血:氣血兩虛者,可選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或八珍湯,補益心脾,潤膚祛斑。
  • 外治法:配合玉容散(《醫宗金鑒》)外搽,以白芷、白朮、白茯苓等藥研末調敷,潔面祛斑。

古籍記載

《外科正宗》指出:「黧黑斑者,水虧不能制火,血弱不能華肉,以致火燥結成斑黑。」強調腎水不足與血虛之關鍵影響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載玉容散「治面上黧黑斑,潤肌膚,退斑痕」,反映外治輔助之重要性。

黧黑斑的調治需結合體質辨證,注重滋養肝腎、調和氣血,使肌膚得養,色斑漸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