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三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三審

產後三審為中醫診斷學重要術語,首見於《張氏醫通·卷十一》,乃針對新產婦之特殊診察法,強調透過三項關鍵審察,以判斷產後氣血津液之狀態及疾病預後。此三審分別為:

  1. 審少腹痛與不痛,以辨惡露之有無
    產後胞宮需排出餘血濁液(即惡露),少腹痛與否直接反映惡露排出是否通暢。若腹痛拒按、惡露不下或色紫暗夾塊,多屬瘀血內阻,氣滯血瘀;若腹痛綿綿、惡露色淡量少,則可能為氣血虛弱,推動無力。此審關乎衝任二脈及胞宮之功能,為產後調治首要。
  2. 審大便通與不通,以察津液之盛衰
    產後失血耗氣,津液易虧,腸道失潤則大便難行。若大便乾結難解,伴口乾舌燥,多屬陰虛津虧;若大便溏薄或失禁,則可能為脾虛氣陷。此外,大便通暢與否亦反映中焦脾胃運化及氣機升降之狀態,與產後「多虛多瘀」之體質密切相關。
  3. 審乳汁行與不行及飲食多寡,以驗胃氣之充餒
    乳汁為氣血所化,其分泌情況直接反映氣血充盛與否。若乳汁稀少、質清稀,多屬氣血不足;若乳汁壅滯、乳房脹痛,則可能為肝鬱氣滯。同時,產後飲食胃口為胃氣存亡之指標,胃氣衰則納差,化源不足,影響產後恢復。

此三審需結合脈診互參,如《張氏醫通》所言:「以脈參證,以證合脈。」若三審所見與脈象相符(如少腹痛、脈沉澀屬瘀血;大便乾、脈細數屬陰虛),則雖症候險異,亦可對證施治;若脈證相悖(如惡露不下反見脈虛弱),則預後多變,需謹慎調理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惡露與瘀血:惡露不盡易致「瘀血攻心」,引發神昏譫語,屬產後危候,可參考《傅青主女科》生化湯加減。
  • 津液與氣血關係:產後「亡血傷津」,津血同源,故通便常需養血潤燥(如當歸、肉蓯蓉)或益氣通腑(如黃耆、枳實)。
  • 乳汁與經絡:乳汁通行依賴衝任二脈及足陽明胃經,故缺乳治療除補氣血外,亦可佐以通絡之品(如王不留行、路路通)。

此三審體系體現中醫「整體辨證」思維,將局部症狀與全身氣血津液狀態相結合,為產後調護之核心準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