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檉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檉,字與幾,宋代醫家,姑孰(今安徽當塗)人。曾任尚書左侍郎,精通醫術,兼通易理,為當時兼具仕宦背景與醫學造詣之代表人物。其醫學著作以傷寒學與兒科為核心,展現對仲景學說的承襲與臨床實用性之重視。

醫學著作與學術特色

  1. 《傷寒要旨》與方證歸類
    此書一卷,後附《藥方》一卷,為李檉對《傷寒論》之系統性整理。其以「方證對應」為綱,將仲景一○四方按方劑分類,門下統攝相關證候,體現「以方類證」之研究思路。此法與宋代「方論」學風相應,強化了傷寒方的臨床操作性,後世柯琴《傷寒來蘇集》亦採類似體例。書中可能融入其對六經辨證與臟腑辨證之見解,反映宋代理學影響下醫家對經典的結構化解讀。
  2. 未傳世著作之推測

    • 《傷寒治法撮要》:從書名推斷,或為提煉傷寒證治精要之作,可能涉及對脈法、傳變規律之歸納,或結合運氣學說闡釋外感病機。
    • 《小兒保生方》:宋代兒科獨立成科,此書應針對小兒生理「臟腑嬌嫩」特點,收錄驚風、痘疹等常見病方藥,可能受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影響,重視脾胃調護。

易理與醫學之結合

李檉通曉易學,其醫論可能融入「陰陽消長」「五行生剋」等概念。宋代醫家常以太極圖說解釋人體氣化,如朱肱《類證活人書》以八卦配臟腑,李檉或亦嘗試以易理闡釋傷寒傳經之動態變化,或方劑配伍中的剛柔相濟之理。

歷史定位與影響

李檉身處宋代醫學理論化關鍵期,其著作雖多散佚,然《傷寒要旨》之編纂方法,顯示當時醫家不再拘泥於仲景原文次序,轉而探索更符合臨床思維的分類體系。此種「以方為綱」的整理模式,對金元時期傷寒學派之發展具啟發意義,亦反映宋代官儒醫者融合經典與實用之學術傾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