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誠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李誠(清代醫家)
李誠,字師林,號靜軒,清代黃岩(今屬浙江)人。早年仕途曾任雲南候補直隸州州判,並參與編修《雲南通志》,學識淵博,旁通地理與醫學。其醫學思想深受《黃帝內經》與張仲景學說影響,臨證注重經典理論的運用,並對明代醫家張介賓的溫補學派提出批判,體現其對中醫辨證論治核心價值的堅持。
醫學著作與學術觀點
李誠所著《醫學指迷》一卷,系統闡述其醫學見解。書中強調「治病必求於本」,主張回歸《內經》與《傷寒雜病論》的辨證框架,反對過度溫補。他認為張介賓「陽非有餘,真陰不足」之說易致濫用溫燥藥物,忽視陰陽平衡與個體差異,此觀點與清代考據學派重經典、輕臆測的學風相呼應。
理論特色與臨床傾向
- 尊經崇古:李誠以《內經》為綱,尤其重視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的病機理論,強調外感病當辨六經,內傷病需分臟腑虛實。
- 批判溫補:針對張介賓「補必兼溫」的治法,他指出「火不可妄益,陰不可驟填」,主張辨明寒熱真假,如陰虛火旺者誤投桂附,反助邪火。
- 地理醫學觀:因參與方志編纂,其醫學論述亦融入地域因素,如雲南濕熱瘴氣之地,提倡清化濕熱而非一味溫補,體現「因地制宜」思想。
歷史評價
李誠雖非主流醫家,但其對經典的嚴謹態度與對溫補流弊的反思,在清代醫學爭鳴中具代表性。《醫學指迷》雖篇幅簡短,然論理清晰,可視為清代中醫「尊經派」與「溫補批判」思潮的縮影。其學術立場亦反映當時醫家對宋明理學影響下醫學理論的重新檢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