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從泰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從泰

李從泰,字亨齋,清代山西人,具體生卒年及籍貫不詳,為中醫傷寒學派醫家之一。其醫學著作《傷寒金鏡錄三十六舌法》專研舌診,屬中醫診斷學範疇,惜未見刊行流傳,內容散佚,僅能從後世醫籍零星記載窺其學術梗概。

學術背景與貢獻

清代傷寒學研究興盛,舌診作為「望診」核心技術,與脈學並重。李從泰承襲歷代舌診理論,如元代杜清碧《敖氏傷寒金鏡錄》之基礎,進一步系統化三十六種舌象變化,輔佐傷寒六經辨證。其書雖佚,然從書名推測,內容應涵蓋外感熱病之舌質、苔色、潤燥等形態辨析,並對應方藥治法,屬臨床實用性專著。

中醫舌診理論脈絡

舌診肇始於《黃帝內經》,至金元時期漸趨精細。李從泰所著三十六舌法,可能參考明代申斗垣《傷寒觀舌心法》(載一百三十七舌)及清代張登《傷寒舌鑑》(一百二十圖),擇其精要,聚焦傷寒、溫病之舌象特徵。中醫認為「舌為心之苗,又為脾之外候」,五臟六腑之氣皆上絡於舌,故舌質反映正氣虛實,苔垢標誌邪氣性質。如:

  • 白苔:主表證、寒證,若薄白而潤屬風寒初起,厚白膩滑則為寒濕內蘊。
  • 黃苔:主裏熱,深黃焦燥為陽明腑實,黃膩則屬濕熱膠結。
  • 絳舌:熱入營血,若兼芒刺為溫病邪陷心包之兆。

李從泰之研究,應結合此類辨證綱領,進一步細化外感病傳變過程中舌象動態變化,以輔助判別病位深淺(衛氣營血)、病性寒熱,及津液存耗。

清代傷寒學的影響

清代山西醫家多崇仲景之學,李從泰身處此風氣中,其著作亦反映傷寒派「重實證、輕玄理」特色。同期傅山(傅青主)等山西醫家兼融傷寒與溫病學說,而李氏專注舌診,或欲補足傷寒辨證中視覺診斷之精準度。雖原書不傳,然其學術取向,足見清代中醫診斷學對客觀化、標準化之追求。

附註
歷代舌診專著如《傷寒金鏡錄》《舌鑑辨正》等,皆為研究李從泰學術之參照。其書名「金鏡」二字,喻舌象如鏡,照見病機,亦承襲古代醫家以「鏡」為診斷典籍命名之傳統(如《脈鏡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