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當之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當之,三國時期著名醫家,一作李璫之,里籍不詳,為神醫華佗之弟子。其精研藥理,尤擅本草之學,在藥物辨識與臨床應用方面深得華佗真傳,於漢末醫林中獨樹一幟。

據《三國志》等古籍記載,李當之繼承華佗學術體系,特別在藥物分類與性味歸經方面有所創新。其所著《李當之本草經》雖已散佚,然從《說郛》所輯佚文可見,該書對藥物採集時令、道地藥材辨識及炮製方法皆有獨到見解,較《神農本草經》更注重臨床實用性。其中記載的「酒漬法」、「九蒸九曬」等特殊炮製工藝,對後世中藥製劑學影響深遠。

在學術傳承上,李當之發展了華佗「辨證施藥」的思想,強調「一藥多效」的臨床運用原則。其佚文中可見對麻黃「既發汗解表,又利水消腫」的雙重功效論述,體現了早期中醫對藥物雙向調節作用的認識。另載有獨特的「臟腑用藥歸經」理論雛形,如指出黃連「專走心經」,較《黃帝內經》的歸經理論更為具體。

在藥物分類學方面,李當之創「三品分類法」,將藥物按毒性強弱與補瀉作用分為「養命」、「養性」、「治病」三大類,此分類法後為陶弘景《本草經集注》所繼承發展。其對毒劇藥物的炮製減毒方法,如烏頭「蜜煎解毒」的記載,顯示當時已掌握複雜的藥物解毒技術。

現存佚文中尚可見其對華佗外科用藥經驗的傳承,如記載「莨菪子麻醉」、「狼毒外用蝕瘡」等特殊療法,反映漢末外科用藥已達相當水平。其提出的「相使相須」配伍原則,如黃芪配防風的「相使」關係,對後世中藥配伍理論形成具有啟發意義。

李當之的學術成就雖因著作散佚而難窺全貌,但從現存佚文已可看出,其在華佗醫學基礎上發展出的藥學理論,對魏晉南北朝本草學的發展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,堪稱中國古代臨床藥學的先驅者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