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三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三禁

產後三禁是中醫治療學中的重要概念,指產婦在分娩後用藥時應遵循的三項禁忌原則,即不可發汗、不可攻下、不可利小便。此理論最早見於明代張景嶽所著《景嶽全書》卷三十九,強調產後氣血虧虛,若過度使用發汗、攻下或利小便之法,恐進一步耗傷正氣,影響產婦恢復。

  1. 不可發汗(禁汗)
    產後氣血大虛,腠理不固,若強行發汗,易導致陽氣外泄,加重氣虛,甚至出現亡陽之證。中醫認為「血汗同源」,過汗不僅傷陽,亦會損陰血,可能引發頭暈、心悸、乏力等症狀。臨床上,即便產後偶感風邪,亦應慎用麻黃、桂枝等峻汗之品,可改選養血祛風之方,如四物湯加減。
  2. 不可攻下(禁下)
    產後陰血不足,腸道失潤,若妄用大黃、芒硝等瀉下藥,恐耗傷陰液,導致氣血更虛,甚則引發腹痛、惡露不絕等問題。張景嶽指出,產後便秘多屬血虛津虧,宜以潤腸養血為治,如當歸、肉蓯蓉等,而非峻下通便。
  3. 不可利小便(禁利)
    產後津液匱乏,若過度通利小便,易損傷津血,影響乳汁化生,或導致口乾、尿少等陰虧之象。即便產後水腫,亦需辨證施治,不可一味利尿,可選健脾益氣、溫陽化濕之法,如五苓散加減,兼顧氣血調理。

理論依據與靈活運用
產後三禁的核心理論基於「產後多虛」的特點,強調氣血津液的珍貴性。然中醫亦重視辨證論治,若產婦實證明顯(如熱結便秘、外感風寒化熱),則可權變用藥,但須中病即止,避免過劑傷正。例如《金匱要略》提及產後中風可用陽旦湯(桂枝湯加黃芩),即是在養血基礎上微發其汗,體現了原則與變通的結合。

總結
產後三禁反映了中醫對產後生理變化的深刻認識,臨床應用時需權衡虛實,以養護氣血為本,兼顧祛邪,方能促進產婦康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