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昉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李昉(925-966年),字明遠,五代至北宋初期著名文臣兼醫家,歷仕後晉、後漢、後周三朝,官至翰林學士。其於醫學領域之貢獻,主要體現在參與編纂宋代官方本草著作《開寶復位本草》,此書雖已佚失,然於中醫藥學發展史上具有承先啟後之地位。
醫學背景與時代脈絡
五代至宋初,醫藥學面臨前代典籍散佚、藥物記載混亂之困境。北宋朝廷為整頓醫學,於開寶六年(973年)詔令李昉、盧多遜、王祐等文臣與醫官合作,以唐代《新修本草》為基礎,重新考訂增補,編成《開寶復位本草》二十一卷。此書不僅校正藥物性味、產地,更收錄民間新藥與外來藥材,反映宋代藥物學之擴展,亦為後世《嘉祐補注本草》《證類本草》奠定文獻基礎。
《開寶復位本草》之學術特色
- 藥物分類系統化:延續唐代本草分類框架,按玉石、草、木、獸禽等部編排,強化藥物屬性與功效之關聯性。
- 考據與實踐並重:結合文獻考證與臨床經驗,註明藥物真偽、炮製方法,如對「人參」「當歸」等常用藥之產地差異與療效比較。
- 融合多元醫學知識:收錄嶺南、西域等地藥物,體現中醫對外來藥材之吸收與本土化應用。
李昉之歷史定位
李昉雖以文名世,然其主持編修本草,展現宋代士人「儒醫互通」之風氣。此書雖未傳世,但其編纂理念影響北宋官方醫學,促成本草學從唐代經驗集錄轉向系統化整理,亦為金元時期藥物理論革新鋪路。後世醫家如唐慎微撰《證類本草》時,亦參考開寶年間之成果,足見其於中醫藥文獻學之關鍵地位。
附註:李昉之生平見載於《宋史·文苑傳》,其醫學貢獻則散見於《本草綱目·序例》等後世醫籍之引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