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逢吉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逢吉(758年-835年),字虛舟,隴西(今屬甘肅)人,唐代官吏,兼通醫理。其醫術淵源,肇因於父患痼疾,遂親侍湯藥,廣涉方書,潛心鑽研,終得岐黃之奧,然未以醫為業,仕途顯達,官至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。

醫術背景與特色

李逢吉習醫,屬唐代士人「儒醫」傳統,即士大夫階層因孝親或濟世而涉獵醫道。其學醫歷程反映中醫「久病成醫」之現象,尤其對慢性痼疾(如虛勞、風痹等)的調治,必深究《黃帝內經》《傷寒雜病論》等典籍,融合臟腑辨證與氣血理論。唐代醫風重實用,其處方或用藥,可能受孫思邈《千金方》影響,注重「因人制宜」,兼顧食療與藥治。

與唐代醫學的關聯

唐代為中醫理論體系化之關鍵期,官方編纂《新修本草》,重視脈學與方劑整合。李逢吉雖非職業醫家,然其閱覽方書,必涉及當時主流醫論,如「六經辨證」或「五運六氣」學說。其侍疾經驗,或擅長補益之法,唐代士人常見以「四君子湯」「六味地黃丸」等方調理虛證,此類方劑結構嚴謹,契合其「辨證求因」思維。

歷史定位

李逢吉代表唐代官僚階層「通醫」現象,其醫術實踐,彰顯中醫「醫儒相通」文化。唐代筆記如《酉陽雜俎》載有官員自療案例,反映彼時士人視醫藥為修身延伸。雖無醫著傳世,然其融通仕宦與醫道,足為考察唐代醫學社會史之縮影。

(註:本文依史料推衍其醫術脈絡,結合唐代醫學特色撰就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