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杲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李杲(東垣老人)
生平與學醫背景
李杲(1180-1251),字明之,號東垣老人,金元時期著名醫學家,真定(今河北正定)人。自幼博覽群書,精通儒家經典,後因母親患病,遭庸醫誤治而逝,遂立志習醫。聞易州張元素醫術精湛,遂傾盡家財拜師學藝,盡得其傳。
學術思想與貢獻
1. 脾胃學說
李杲所處時代戰亂頻仍,民眾多因饑飽失調、勞倦過度而致脾胃損傷,故其臨證觀察後提出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之論,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其學說核心在於:
- 脾胃為氣機升降樞紐: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若脾胃受損,則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,導致氣機紊亂,百病叢生。
- 甘溫補中,升陽益氣:針對脾胃虛弱、中氣下陷之證,創制補中益氣湯,以黃耆、人參、白朮等甘溫之品補益中氣,佐以升麻、柴胡升舉陽氣。
- 飲食勞倦發熱論:提出「甘溫除熱」法,認為勞倦內傷所致虛熱,非外感實熱,不可妄用寒涼,當以溫補脾胃為治。
代表著作《脾胃論》系統闡述其理論,並附臨床驗方,如升陽益胃湯、清暑益氣湯等,均體現其調理脾胃之學術特色。
2. 內外傷辨證
李杲於《內外傷辨惑論》中詳辨外感與內傷之異:
- 外感病:多由六淫邪氣入侵,病起急驟,脈象浮緊或浮數,治當解表祛邪。
- 內傷病:因飲食勞倦、七情所傷,病勢緩慢,脈象多虛弱或沉細,治宜調補脾胃。
此書釐清當時醫家混淆內外傷之弊,奠定辨證論治之規範。
3. 傷寒學說與「三禁」理論
李杲推崇張仲景,於《傷寒會要》中提出治療傷寒之「三禁」:
- 經禁:避免誤用發汗、攻下等法,需依六經辨證施治。
- 食禁:病中忌食生冷油膩,以防損傷胃氣。
- 病禁:辨明病機,勿犯虛虛實實之戒。
此說深化傷寒治法,強調顧護正氣之重要性。
4. 用藥與制方特色
承襲張元素「藥物歸經」理論,李杲用藥注重:
- 升降浮沉:善用升麻、柴胡升舉清陽,配合降氣之品調暢氣機。
- 法象藥理:依藥物性味、質地與臟腑特性配伍,如黃耆甘溫入脾,補中益氣。
- 君臣佐使:方劑結構嚴謹,如補中益氣湯以黃耆為君,佐以陳皮理氣防壅滯。
著作與傳承
李杲著作除《脾胃論》《內外傷辨惑論》《傷寒會要》外,尚有《蘭室秘藏》(分述各科證治)、《用藥法象》、《東垣試效方》等。其學說由弟子羅天益繼承發揚,後世尊為「補土派」宗師,與劉完素、張從正、朱震亨並稱「金元四大家」。
後世影響
李杲之脾胃學說對明清溫補學派(如張景岳、李中梓)影響深遠,補中益氣湯等方至今廣泛應用於臨床,治療氣虛發熱、中氣下陷等證,彰顯其學術生命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