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三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三急

產後三急為中醫婦科病名,指產後婦女出現的三種危急證候,分別為嘔吐盜汗泄瀉。此概念首見於清代醫家張璐所著之《張氏醫通》,其卷十一提及:「產後諸病,惟嘔吐、盜汗、泄瀉為急,三者並見必危。」強調此三症若同時發生,病情多屬凶險,需及時辨治。

三急之病機與證候

  1. 產後嘔吐

    • 病因病機:產後氣血驟虛,脾胃運化失司,若飲食不節或外感寒邪,易致胃氣上逆;亦有因產後瘀血未淨,衝脈氣逆犯胃而嘔。
    • 證型辨別
      • 寒客胃脘:嘔吐清水,畏寒喜暖,舌淡苔白。
      • 肝胃不和:嘔吐酸苦,胸脅脹滿,脈弦。
      • 瘀阻衝任:嘔惡兼見惡露不下,小腹刺痛。
  2. 產後盜汗

    • 病因病機:產後陰血虧耗,陽氣浮越,衛外不固,腠理疏鬆,致夜間汗出溱溱;或因氣虛不能固攝津液,陰陽失調而盜汗。
    • 證型辨別
      • 陰虛內熱:盜汗潮熱,顴紅口乾,舌紅少苔。
      • 氣虛不固:汗出畏風,神疲氣短,脈弱。
  3. 產後泄瀉

    • 病因病機:產後脾陽不振,運化無權,水穀下趨大腸;或腎陽不足,火不暖土,完穀不化;亦有因濕熱蘊結或飲食積滯所致。
    • 證型辨別
      • 脾虛濕盛:大便溏薄,脘悶食少,舌胖有齒痕。
      • 腎陽虛衰:五更泄瀉,腰膝酸冷,脈沉遲。
      • 濕熱下注:瀉下臭穢,肛門灼熱,苔黃膩。

中醫治療原則

產後三急之治,首重固護氣血調和陰陽,依據證型選方:

  • 嘔吐:寒者溫中止嘔(如藿香正氣散),肝胃不和者疏肝和胃(如左金丸)。
  • 盜汗:陰虛者滋陰斂汗(如當歸六黃湯),氣虛者益氣固表(如玉屏風散)。
  • 泄瀉:脾虛者健脾滲濕(如參苓白朮散),腎虛者溫補命門(如四神丸)。

此三症若單獨出現,尚可調治;若並見則氣陰兩傷,元氣欲脫,當急予回陽救逆益氣生脈之劑,如生脈散參附湯,以挽危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