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含光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含光(683-769年),唐代著名醫家、道士,本姓弘,後避唐高宗李治名諱改姓李,字玄谷,號玄靜先生,廣陵江都(今江蘇揚州)人。其生平貫通醫道,兼涉書法、文學,為唐代醫藥學與道教養生文化交融之代表人物。

生平與學術背景

李含光早年入道,精通道家典籍與修煉之術,唐玄宗因其學養深厚,賜號「玄靜先生」,顯見其於當時宗教與學術界之地位。其學術根基深厚,博覽群書,尤擅書法,然最為後世所重者,乃其於本草學之貢獻。因深諳「本草關乎人命」之理,遂潛心鑽研藥物學,結合道家養生思想與醫學實踐,著《本草音義》二卷。該書雖未見廣泛流傳,然從書名推測,應為辨析藥物名稱、音讀及性味功效之專著,反映唐代本草學注重訓詁與實用性之特點。

《本草音義》與中醫藥學貢獻

唐代為本草學發展之關鍵時期,官方修訂之《新修本草》為首部藥典,而私家著述亦蓬勃發展。李含光之《本草音義》雖佚,然可據同時期著作推測其內容:

  1. 名物訓詁:考證藥物異名、方言稱謂及音讀,解決醫家臨床用藥之混淆。
  2. 性味歸經:闡釋藥物四氣五味、升降浮沉,或融入道家「五行相配」理論,如金石類藥物與煉丹術之關聯。
  3. 道醫融合:唐代道士兼通醫術者眾,李含光可能結合道教服食養生之說,註解藥物延年、辟穀等特殊用法。

道醫思想與養生觀

唐代道醫體系中,藥物不僅用於療疾,更為修煉輔助。李含光身為高道,其醫學觀點或具以下特色:

  • 形神兼調:強調藥物調理形體與存神守一並重,契合《黃帝內經》「精神內守」之旨。
  • 服食與本草:唐代道教盛行服食丹藥,李含光可能於書中辨析金石藥與草木藥之利弊,反映時代過渡(如從外丹轉向內修)之醫學思想。

歷史評價與影響

李含光雖以道士身份聞名,然其醫藥著作顯示唐代醫道不分家之特質。同時期劉禹錫《傳信方》等亦載道士醫案,足見道醫於臨床之影響。《本草音義》雖散佚,然其名見於後世書目,如《宋史·藝文志》,推測北宋時仍有殘本流傳,對宋代本草學之系統化或具啟發意義。

綜觀其生平行誼,李含光體現了唐代知識分子融通三教(尤以道醫為核心)之學術風貌,其本草研究更為理解唐代藥物學與養生文化之互動提供重要線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