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基德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基德

李基德,字純修,號雲浦,清代江蘇蘇州人。初習儒學,後轉攻醫術,精研岐黃之學,為吳中地區知名醫家。其醫學見解載於《吳醫匯講》,尤以《爛喉痧論》一文著稱,對喉科疫病之辨治頗具貢獻。

學術背景與醫學思想

李基德身處清代溫病學派興盛之際,其學術深受吳門醫家影響,重視外感熱病與溫疫之辨證。清代溫病學說以葉天士、薛雪等為代表,強調「衛氣營血」與「三焦辨證」,而李基德之《爛喉痧論》亦反映此脈絡,針對「爛喉痧」(類似現代之猩紅熱或急性咽峽炎)提出獨到見解。

《爛喉痧論》之醫學貢獻

該文論述爛喉痧之病因病機,認為此症多因「時行疫毒」兼夾風熱,由口鼻而入,內犯肺胃,上攻咽喉。其臨床特徵為咽喉腫痛潰爛、肌膚丹痧密布,並伴高熱煩渴。李基德強調「清熱解毒、透邪外達」為治療大法,方藥上注重清氣涼營、利咽消腫,如犀角地黃湯、清瘟敗毒飲加減,並配合外用吹喉散(如冰硼散)以緩解局部症狀。

與其他醫家的關聯

清代喉科專著如《重樓玉鑰》亦論及喉痧,而李基德之論述更側重疫毒與氣候之關係,反映江南地區濕熱環境對溫病之影響。其理論與葉天士「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」之說相呼應,展現吳門醫派對外感病機的細膩觀察。

歷史評價

李基德雖傳世著作不多,然《爛喉痧論》簡要精闢,為清代喉科文獻之重要補充,亦體現中醫對疫病辨證的靈活性。其融合儒醫思維與臨床實證,承襲了蘇州醫家重實學、輕空談之傳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