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李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勣(徐世績)與中醫貢獻

李勣(584-669年),本姓徐,名世績,字懋功,唐代曹州離狐(今山東東明)人,為初唐著名將領與政治家,官至司空,封英國公。除政治軍事成就外,李勣亦精通醫術,並在中醫典籍編纂與脈學領域留下重要貢獻。

一、參與編修《新修本草》
李勣曾奉唐高宗敕命,與許敬宗、蘇敬、於志寧等二十餘位學者共同編撰《新修本草》(659年成書),此為世界首部由官方頒行的藥典。全書分54卷,收錄藥物850種,較《神農本草經》新增114種藥物,並首創藥物彩繪圖譜(《藥圖》25卷),系統整理唐代用藥經驗。書中明確區分藥材產地、性味、功效及炮製方法,如詳載西域輸入之鬱金、胡椒等外來藥物,反映唐代中外醫藥交流成果。其分類法延續「三品」架構,但修正前代謬誤,奠定後世本草學基礎。

二、脈學專著《脈經》
李勣另撰有《脈經》一卷(已佚),屬個人脈學心得。據《舊唐書·經籍志》記載,此書可能融合《內經》《難經》脈論,結合臨床實證。唐代脈學重視「三部九候」與臟腑關聯,推測其內容或涉及寸口脈診斷技巧,如浮沉遲數等常見脈象辨證,以及脈象與氣血盛衰、病位深淺的對應關係,反映當時醫家對脈診系統化的追求。

三、歷史背景與醫學影響
李勣身處唐代醫藥學鼎盛期,其參與編修《新修本草》體現朝廷對醫藥標準化的重視。該書不僅成為唐代醫官考試範本,更東傳日本、朝鮮,影響東亞漢醫藥發展。其個人醫術雖未詳載,然據唐代將領多兼通醫術的傳統(如李世民曾命將領習醫以備軍旅),李勣可能善於處理外傷、瘴疫等戰地疾患,其醫學實踐或與軍事經驗相關。

附考
李勣因避李世民諱改名「李勣」,其子李震亦傳家學,《新唐書》載李氏後人曾整理醫方。另,《脈經》雖佚,但宋代《證類本草》等後世醫籍仍引其論述片段,可窺其學術餘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