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絳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絳(764年-830年),字深之,唐代河北贊皇人,官至尚書左僕射,封趙郡公,為中唐時期著名政治家兼通醫理者。其生平雖以政事顯達,然雅好醫學,公暇之際致力於醫方整理,編纂《兵部手集方》三卷,惜未見廣泛流傳,後世僅能從史籍殘篇窺其醫藥貢獻。

醫學背景與時代脈絡

唐代為中醫理論與臨床經驗系統化之關鍵時期,官方修訂《新修本草》,民間醫家亦多匯集驗方。李絳身處此風氣中,雖非專職醫者,然其蒐羅之《兵部手集方》反映士人「儒醫互通」之傳統。該書題名「兵部」,或與其任職兵部侍郎期間所輯有關,內容可能收錄軍旅常見疾病之治方,契合唐代邊防頻仍、軍醫需求殷切之背景。

《兵部手集方》之可能特色

  1. 實用導向:唐代手集方多為臨床驗證之簡效方,推測李絳所錄亦側重簡便廉驗之劑,或包含外傷、瘴疫、風濕等兵卒多發病症。
  2. 融合南北經驗:李絳歷任地方與中央職務,其方可能整合北方燥寒與南方濕熱地域之治法,如運用藿香、蒼朮等芳香化濕藥,或附子、乾薑等溫裏散寒藥。
  3. 方劑配伍思想:參照唐代《千金方》《外臺秘要》風格,其書或體現「君臣佐使」結構,並重視藥物炮製(如醋製、酒浸)以增強療效。

中醫史之定位

李絳之醫籍雖佚,然其作為官僚涉醫之例,彰顯唐代「仕而優則醫」現象。彼時士人常以知醫為雅,如劉禹錫、白居易皆撰醫方,反映醫學知識於文人階層之普及。而《兵部手集方》若涉及軍陣療傷,或可視為古代軍事醫學之重要文獻,與《劉涓子鬼遺方》等一脈相承。

後世影響與考據

宋代《證類本草》等醫籍偶引「李絳方」,或為其書殘章,如治癰疽之黃芩配伍法、療痢疾之石榴皮方等,顯示其方曾為醫家所參。清人陸心源《皕宋樓藏書志》亦著錄其目,然具體內容已不可考。今人研究中唐醫學,李絳之編纂活動仍為探討官僚參與醫藥傳播之典型案例。

(註:本文結合唐代醫史文獻與官僚制度背景推論,具體醫方內容因原書散佚,僅能據同期醫籍風格類比闡釋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