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三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三病

產後三病,首載於《金匱要略·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》,指婦人分娩後常見的三種病症,分別為「病痙」、「郁冒」與「大便難」。此三者皆與產後氣血驟虛、津液耗傷相關,乃因分娩時亡血傷津,營衛失調,外邪易乘虛而入,或內在臟腑失濡所致。以下分述其病機與特點:

  1. 病痙
    產後痙病,以項背強直、四肢抽搐,甚則角弓反張為主要表現。其成因在於產後血虛,筋脈失養,復感風邪,風性善動,與虛熱相搏,化燥傷津,筋脈拘急而成痙。《金匱要略》稱「新產血虛,多汗出,喜中風,故令病痙」。此症與現代醫學所稱「產後子癇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更強調血虛風動之病機,治療上以養血熄風為主,如當歸、白芍、阿膠等滋陰濡筋,佐以鉤藤、羚羊角等平肝熄風。
  2. 郁冒
    郁冒指產後頭暈目眩、胸悶氣逆,甚則昏厥不省人事。其病機為產後氣血兩虛,腠理不固,寒邪乘虛內襲,正氣無力驅邪,邪氣上逆,擾及清竅。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亡血復汗,寒多,故令郁冒。」此症與血虛陽浮、寒鬱氣逆相關,臨床可見面色蒼白、肢冷脈微等症。治療常以補氣血、和營衛為法,如當歸補血湯合桂枝湯加減,若兼痰濁上蒙,則佐以半夏、茯苓化濕降逆。
  3. 大便難
    產後大便難,指分娩後排便困難,或數日不通。其因在於產時失血過多,津液虧耗,腸道失於濡潤,傳導失司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言:「亡津液,胃燥,故大便難。」此症不同於實熱便秘,乃虛性便秘,常見面色萎黃、口乾舌燥、脈細弱等陰血不足之象。治法宜滋陰潤腸,方如麻子仁丸或增液湯,重用當歸、生地、火麻仁等養血潤燥之品,切忌峻下攻伐,以免重傷氣陰。

總結病機
產後三病雖症狀各異,然其根本皆與「血虛津傷」相關,並因虛致實,或風動、或寒鬱、或燥結。中醫治療首重補益氣血,調和陰陽,兼以祛邪,體現「扶正祛邪」之核心思想。此三症亦反映產後「多虛多瘀」的生理特點,臨床需辨明虛實標本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