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李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李懋,字思勉,明代蘇州府(今江蘇蘇州)人,為盛寅門下弟子,與同門劉毓齊名,後獲薦入太醫院任御醫。其學術淵源承襲盛氏一脈,盛寅乃丹溪學派傳人,兼通《內經》《難經》之旨,故李懋臨證亦以朱震亨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理論為宗,善從氣血痰鬱論治雜病。
明代太醫院重視經典與臨證結合,李懋於此環境中精研《傷寒論》與金元諸家學說,尤擅脈診與方劑加減。其用藥特點承丹溪養陰清熱之法,如治陰虛火旺之證,常以四物湯合知柏地黃丸化裁;針對痰濕中阻,則取二陳湯為基礎,佐蒼朮、厚朴等藥以運脾燥濕。另據《吳中名醫錄》載,其治婦人經閉主張「調氣為先」,仿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思路,以香附、當歸、川芎等行氣活血,反映明代醫家對氣機調暢之重視。
李懋與劉毓同為盛寅高足,然史料未詳述其醫案專著,推測其學術見解或散見於門人筆記或地方醫籍。明代蘇州醫家群體活躍,上承元代朱丹溪、葛可久之學,下啟溫病學派萌蘗,李懋之術亦屬此學術脈絡中重要一環,體現了吳門醫派融匯古今、注重臨證實效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