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培卿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李培卿(1865-1947年)
李培卿,字懷德,上海人,後遷居嘉定縣,為近代著名中醫針灸學家。早年師從陳慕蘭,潛心研習《黃帝內經》及金元四大家學說,並深究竇漢卿、楊繼洲等針灸名家之術,奠定深厚理論基礎。其臨證以針灸見長,行醫足跡遍及嘉定及江浙地區,醫名卓著。
學術特色與臨床貢獻
- 診法重脈,調理脾胃
李培卿診病尤重脈診,主張「脈為醫之關鍵」,透過切脈辨析氣血虛實與臟腑盛衰。同時,他強調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,施治時注重調和中焦,善用針藥兼施以健運脾胃,契合《內經》「土旺四旁」之旨。 - 長針與溫針技法
李氏中年後推崇溫針療法,於針刺時加艾灸溫熨,結合針灸雙效,以溫通經絡、散寒除痺。此法尤其適用於風寒濕邪所致痺證及虛寒性疾病,體現「寒者溫之」的治療原則。此外,他擅用長針深刺,針對頑固痼疾或深部病邪,取效顯著。 - 首創「伏針」「伏灸」療法
李培卿提出「冬病夏治」理念,主張於三伏天施行針灸,利用自然界陽氣最盛之時,激發人體陽氣以祛除沉寒痼冷。此術後世廣泛應用於哮喘、風濕等慢性病,成為中醫時間醫學的重要實踐。
學術傳承與影響
其臨證經驗與學術思想由後人輯錄成《針灸科李培卿學術經驗》,系統總結其針灸技法與理論創新。李氏一脈學術至今影響江南針灸流派,尤以溫針與伏天療法為後世所承襲,豐富了中醫針灸學的治療範疇。
李培卿融匯經典與臨床實證,其術理並重的風格,彰顯近代中醫針灸學的發展軌跡,亦為傳統醫學現代化的重要橋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