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璆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李璆,字西美,宋代著名醫家,祖籍大梁(今河南開陽)。其生平仕途顯赫,曾任陳州教授,後晉陞徽猷閣直學士,顯見其學養與地位。李璆於醫學領域之貢獻,尤以瘴疾研究為著,曾與戶部侍郎張致遠合纂《瘴論》二卷,此書為中醫史上早期專論瘴病之重要文獻,惜原書已佚,然其部分內容經元代醫僧繼洪收錄於《嶺南衛生方》中,得以流傳後世。
醫學背景與學術特色
宋代醫學承襲隋唐以降之理論體系,並因應地域性疾病(如嶺南瘴氣)發展出相應療法。李璆所處時代,瘴疾被視為南方特有之「外感癘氣」,其病因多歸於「山嵐瘴毒」或「濕熱穢濁」,症狀涵蓋寒熱往來、頭痛嘔逆、肢體困重等,與現代醫學之瘧疾、熱帶感染性疾病或水土不服症候群有相通之處。《瘴論》一書之輯錄,反映宋代醫家對地域性疾病的系統觀察,結合當時「六淫致病」理論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,提出祛濕解毒、調和營衛等治則。
《瘴論》之理論要點(據繼洪輯佚推論)
- 病因病機:
強調瘴氣屬「天地異氣」,因嶺南地勢卑濕、暑熱鬱蒸,形成「毒癘之氣」。其致病機轉可分為「直中膜原」與「伏邪發病」兩類,與吳又可《溫疫論》所述癘氣學說有所呼應。 - 辨證分型:
書中可能區分「冷瘴」(寒濕偏盛,症見惡寒戰慄)、「熱瘴」(暑熱熾盛,症見高熱煩渴)、「啞瘴」(瘴毒上蒙清竅,症見神昏失語)等證型,治法各異。 - 方藥特色:
繼洪《嶺南衛生方》引述李璆方劑多含芳香化濁(如藿香、佩蘭)、清熱解毒(如黃芩、黃連)、辟穰開竅(如菖蒲、麝香)之品,符合宋代「香藥南來」背景下對外來藥材(如沉香、檀香)的運用趨勢。
歷史評價與影響
李璆《瘴論》雖散佚,然其透過實證歸納瘴病證治,突破隋唐以前多將瘴疾簡化為「傷寒變證」之局限,為後世溫病學派「辨癘氣」理論奠定基礎。元代繼洪於《嶺南衛生方·序》中稱其「析瘴毒如指掌」,足見其臨床價值。清代《四庫全書總目》亦提及此書,肯定其於嶺南醫學之開創性。
附註:李璆仕宦經歷與醫學成就並存,反映宋代儒醫合流之風。其以士人身份涉足醫藥,亦符合當時「不為良相,便為良醫」之社會思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