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李如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如龍,清代醫家,江蘇上海縣人。其人以監生身份入仕,兼通岐黃之術,於滬上醫林頗負盛名。考其生平,雖未見專著傳世,然據地方誌所載,此君深諳《內經》奧旨,臨證尤擅脈診,常以三部九候之法洞悉病源,其處方用藥恪守「君臣佐使」之道,每於平淡中見奇效。

觀其學術淵源,當屬溫補一派,然不泥於張景岳之說,於朱丹溪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論亦有發揮。其治虛損證,善用血肉有情之品,取「同氣相求」之理;療時疫熱病,則宗吳又可《溫疫論》,然變通其方,佐以滬地特有之藥材,如佩蘭、藿香等芳香化濁之物,顯見其因地制宜之巧思。

尤值一提者,李氏於婦人調經頗有獨到,嘗謂「女子以肝為先天」,治經閉不行者,非獨活血,必先疏瀉厥陰之鬱;遇崩漏不止證,則重脾統血之功,常以歸脾湯化裁,佐以醋炒荊芥等止血妙品。其論小兒驚風,強調「驚從風生,風自肝動」,創制「熄風鎮驚飲」,方中羚羊角、鉤藤並用,佐以硃砂拌茯苓,深合錢乙「肝常有余,脾常不足」之旨。

李氏臨證筆記中,載有「滬上濕溫證治」專篇,詳述江南水鄉濕熱交蒸之際,當分三焦論治:上焦宜輕清宣化,中焦需運脾祛濕,下焦必淡滲利水,此說較之葉天士《外感溫熱篇》更添地域特色。另據《上海縣志·方技傳》所錄,其治瘧疾善用常山、草果,卻以酒浸黃芩為引,取「截瘧不傷正」之意,足見用藥之精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