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膨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膨脹
產後膨脹為中醫婦科證候名,首見於《傅青主女科·續篇》卷下,清代醫家王實穎於《廣嗣五種備要》中進一步闡述其病因病機與治法。此症多因產婦素體虛弱,復加產後氣血虧損,脾胃功能失調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脾胃虛弱:產前脾胃素虛,產後氣血驟耗,中焦運化無力,胃失受納,脾失健運,以致水穀不化,滯留中焦。
- 飲食停滯:產後調攝不當,過食滋膩或生冷,損傷脾胃,食積內停,氣機壅滯。
- 誤治傷正:醫者誤用耗氣、消導或攻下之藥,進一步損傷正氣,如過用消導藥則脾陽更虛,濫用攻下則陰血更虧,氣機升降失常,鬱久化熱,積滯成脹。
- 血虛腸燥:產後陰血不足,腸道失潤,傳導不利,便秘日久,濁氣不降,腹脹益甚。
辨證論治
根據誤治或體質差異,治法各異:
- 誤用耗氣藥:症見氣短乏力、脘腹脹滿、舌淡脈弱,宜補益中氣,方用益氣湯(如補中益氣湯加減)。
- 誤用消導藥:症見食少腹脹、大便溏薄、舌苔白膩,宜健脾和胃,方用健脾湯(如香砂六君子湯加減)。
- 誤用攻下藥:症見腹脹便結、面色萎黃、脈細澀,宜養血潤燥兼化滯,方用養生化滯湯(當歸、熟地、白芍佐以枳殼、陳皮等)。
中醫理論延伸
產後膨脹與氣血失和、肝脾不調密切相關。肝主疏泄,產後血虛易致肝鬱,木不疏土,加重脾胃壅滯;另瘀血內阻亦為潛在病機,惡露不盡者,可佐活血化瘀之品(如川芎、益母草)。治療時需注重標本兼顧,虛實並調,避免一味消導或補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