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李少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少君

李少君為西漢時期著名方士,精通服食養生之術,與當時儒學大家董仲舒交往甚密。其生平里居雖未詳載於史冊,然於漢武帝時期以宣揚服食養生、追求長生之道聞名,並在中醫養生領域有所建樹。

與董仲舒之醫案

董仲舒素有「體枯氣少」之痼疾,此症屬中醫「虛勞」範疇,多因氣血虧虛、臟腑失養所致。李少君為其調治而癒,推測其治法可能涉及以下中醫理論:

  1. 補益氣血
    「體枯」反映陰血不足,形體失濡;「氣少」則為元氣虛衰,機能低下。李少君或運用黃耆、人參等補氣之品,配合當歸、熟地等養血藥物,以調和氣血,改善虛損。
  2. 服食養生
    李少君擅長服食之法,可能建議董仲舒服用滋補類藥餌,如靈芝、茯苓等,以培補先天之本(腎氣)與後天之本(脾胃),達到「精氣神」三者充盈之效。
  3. 導引調氣
    除藥物外,或輔以導引、吐納之術,調節體內氣機運行,改善「氣少」之症,此與《黃帝內經》「呼吸精氣,獨立守神」之養生理念相合。

服食理論與中醫養生

李少君提倡的「服食長生」,雖帶有方士色彩,然其核心與中醫「藥食同源」觀念相通。漢代服食文化重視金石丹藥與草木之品,如:

  • 金石類:丹砂、雲母等,古人認為可「鎮心安神、輕身延年」,然其性燥烈,後世醫家已慎用。
  • 草木類:如枸杞、地黃等,具滋陰補腎之效,至今仍為中醫常用補益藥材。

此類養生法雖受時代局限,但對後世中醫「補益派」與「食療」發展有一定影響。

歷史評價與醫學意義

李少君之術融合道家養生與早期醫學實踐,其調治董仲舒的案例,反映西漢醫者對「虛證」的辨治能力。雖部分服食理論後世證實有其弊端,然其中「調和陰陽」「補虛固本」的思想,仍為中醫虛勞病機論治的重要基礎。